張曉明
2008年4月,聯合國發布了《2008創意經濟報告》。該報告是聯合國第一次對全球創意經濟發展形勢進行全面評估,其中的觀點、數據、以及政策建議,對于我們當前發展文化產業,抵御金融危機挑戰有重大意義。
《2008創意經濟報告》并不是只反映2008年世界創意經濟的發展情況,而是概括了近10年來全球創意經濟的發展情況。該報告是聯合國關于這一新興話題的首次多機構合作研究,第一次展現了聯合國整體對這一創新主題的觀點;第一次引入了創意經濟這一概念,研究了其定義、特性、并確定了相關參數,以幫助衡量創意經濟對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影響。推出這一概念的目的,是為了提出一種共享的愿景和一種政策導向的研究議程,以反映聯合國對當今國際情況的思考,并作為各國制定國內和國際政策的依據。
《2008創意經濟報告》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代表聯合國首次宣告,創意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范式,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報告指出:“一種新的發展范式正在全球興起,它連接了經濟和文化,在宏觀與微觀層面上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的發展。這一新發展范式的核心就是——創意、知識與信息逐漸被人們認識到是全球化的世界中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報告認為,“創意經濟表現出創意、文化、經濟與技術之間的復雜的交互作用,擁有創造收入、增加就業和出口收益的潛力,同時也促進社會包容、文化多元性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新興的創意經濟不僅成為最發達經濟體中推動經濟增長、就業、貿易、技術革新與社會凝聚力的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新興快速成長地區提供了新的機會。”
創意經濟概念的提出,大大超越了我們通常理解的“文化產業”概念,甚至也超越了“創意產業”、或者“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報告特別強調“創意經濟”是新的“發展范式”,這值得我們高度關注。《2008創意經濟報告》給我們的信息和啟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對于“新的發展范式”的論斷,無異于宣布全球化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體”成為全球創意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一變化改變了全球化的格局。
其次,對“創意經濟”的概括,大大提升了對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評價,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加大的情況下,值得引起我國的文化產業理論和政策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2008創意經濟報告》中對創意經濟的論述令我們耳目一新。報告指出:“創意經濟表現出創意、文化、經濟與技術之間的復雜的交互作用,擁有創造收入、增加就業和出口收益的潛力,同時也促進社會包容、文化多元性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新的發展范式”與我國近年來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甚至可以說是從全球發展趨勢的角度對科學發展觀提供了佐證。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提升認識文化建設在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樞紐性作用的認識。
第三,《2008創意經濟報告》中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文化產業總體表現出色,但是在不同領域表現差別較大,表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有很大潛力,應該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以釋放。
報告高度評價了中國在全球創意經濟發展趨勢中的表現。據報告數據統計,從1996年到2005年,中國創意產品出口額從184.3億美元增長到613.6億美元,增長了233%。2005年,中國已占據創意產品全球出口市場19%的份額,成為“高附加值創意產品”的世界第一生產國和出口國。同時,報告也顯示,中國在創意經濟不同門類的國際貿易中表現極為不同,說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不平衡,還有較大的潛力,應該以進一步的體制機制改革加以釋放。從報告中不同部門的數據排序看,中國目前在國際創意經濟貿易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新媒體,占全世界市場份額40%;二是設計,占30%;三是藝術和手工藝品,達到24%;四是視覺藝術,占15.6%;五是音樂,占2.5%,最后是視聽產業,占1%左右。值得關注的是,凡是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據較大份額的產業門類——新媒體、設計、藝術工藝品等——都是文化產業的“增量”領域,市場化程度較高,準入門檻較低,主要不在傳統的文化管理部門的管轄范圍之內。由此看來,越是依賴于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越能做活做大,越能占領國際市場。因此我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還要依賴于體制機制創新。
最近,中央出臺一系列重大措施以保障經濟增長的勢頭,文化產業界也在呼吁深化改革以推動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在更大程度上參與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轉變,這是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的建議。可以預見,如果認識清楚,措施得當,我國文化產業在本輪經濟轉型中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