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每年鞋產量約200億雙,其中,中國(106億雙)、印度(20億雙)、巴西(7億雙)居前三位,越南、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也都在1億雙以上。從消費看,中國(24億雙)、美國(21.3億雙)、印度(20億雙)居前列。
一、全球制鞋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及特點
世界制鞋產業最新發展呈現四個方面的趨勢及特點:
一是制鞋業設計、研發、生產、營銷日益專業化和全球化,跨國公司以設計、質量和品牌優勢占據價值鏈高端。目前,意大利、西班牙等老牌制鞋強國在款式設計、新材料研發、品牌營銷等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主要生產經營高檔次名牌皮鞋,占有全球鞋業價值鏈高端。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以勞動力成本優勢主要從事中低檔鞋生產,或以“貼牌”加工方式為發達國家名牌制鞋企業加工,附加值很低。目前我國出口皮鞋均價為每雙8.5美元左右,而意大利每雙則達到80—100歐元。
二是全球制鞋產業鏈呈現依次轉移格局,跨國公司不斷強化優勢。上世紀90年代以來,意大利、西班牙等傳統制鞋強國在亞洲低價產品的沖擊下,及時調整策略,重點轉向研發新技術,不斷追求鞋面料、款式、設計上的精益求精,以設計、研發優勢占據全球制鞋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而把勞動密集的加工環節逐步向亞洲的韓國、中國大陸、越南等依次轉移;近期,以歐美高端制鞋業國家和地區的設計與研發、貿易等相關服務環節在進一步尋求產業承接的地區,并希望在中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市場得到更大的發展。耐克、阿迪達斯、銳步等世界鞋業著名品牌企業將新開發的產品以訂單方式送往世界各地的工廠去“貼牌”加工,然后通過營銷環節、品牌價值獲取高額利潤。
三是功能強大的專業化、社會化中介組織為發達國家制鞋業保駕護航。意大利、西班牙等發達國家通過專業化集聚和社會化配套服務支撐制鞋產業發展。以意大利為例,不僅有專業化的協會,產業集群內有同業工會,而且聯合采購合作社、銷售聯合體、融資擔保聯合體、產品檢測中心、國際交流中心等各類中介服務組織覆蓋了所有產業集群區,可為制鞋企業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務。
四是制鞋業緊跟全球環保標準變化,“安全、綠色”漸成趨勢。制鞋、制革過程都會對環境、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發達國家一方面把初級加工原皮等污染較重的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在需要時又以“綠色”為由,設置鞋業進口的非關稅壁壘。在2009年7月1日之后,沒有進行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的鞋履項目不允許進入歐盟國家。
二、主要政策建議
應對全球制鞋產業發展形勢、實現我國從鞋的加工制造大國向世界級研發、貿易和高端制造中心的跨越,加
快提升在全球鞋產業價值鏈上的地位的客觀需要。推進我國制鞋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建議如下:
一是將推進制鞋產業升級列入輕工產業振興規劃重點支持行業,給予大力支持。在行業振興規劃中列入子項目,與有關部門一起,在技術創新、人才交流、培訓等方面給予制鞋基地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以最大程度的支持。
二是引導制鞋產業加強技術改造和有序轉移。引導東部發達制鞋基地加大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鞋業力度,促進鞋設計、生產、管理等環節信息化、自動化,加大淘汰落后產能,有序推進制鞋產業區域轉移。西部地區應高新起點承接產業轉移,如原皮初加工等領域,注重保護資源、節約材料和環境保護,優化物流結構。
三是大力支持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利用好現有的鞋業博覽會、發展論壇等窗口,在此基礎上創建一個展示鞋時尚文化、咨詢專業技術、交流品牌經營推廣理念的新平臺,引進世界鞋業品牌研發中心、采購和區域總部等機構。行業主管部門在制鞋等消費品行業實施品牌建設工程,把狠抓質量作為加強鞋品牌建設的核心內容,加大對國內品牌宣傳力度,加快與國際質量標準接軌,制定相關鼓勵和支持政策。
四是加快引導行業內上下游企業優化重組。以資本、品牌為紐帶促進制鞋行業內的重組和整合,提高行業集中度。引導企業利用好商業銀行并購貸款和賣方信貸支持,選擇性并購國外技術領先的企業,特別是陷入經營困境的核心技術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五是建立健全我國制鞋行業貿易摩擦預警及應對體系。我國制鞋業出口占產量的70%以上,近年來屢屢遭受國外反傾銷、歐盟REACH法規等壁壘,給出口企業造成了很大損失。建議行業、外貿等政府主管部門、協會、地方、企業聯合建立制鞋行業產業安全預警及應對體系。
(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