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明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下滑,使原本艱難的就業形勢變得更為嚴峻。在國際國內環境雙重壓力作用下,我國經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深度調整期,企業面臨的壓力空前增大,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力資本積累不夠,不能有效支撐經濟結構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全面科學地分析金融危機對勞動就業的影響十分必要。金融危機既是當前面臨的現實危險,也是面向長遠的重大機遇,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強就業和人力資本投入也刻不容緩。
一、當前金融危機影響勞動就業的基本判斷
(一)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是導致就業形勢嚴峻的根本原因
發展是硬道理,經濟增長是勞動就業的源動力。只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勞動就業才能得到切實保障。2008年第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9.9%,這是自2006年以來我國GDP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并有可能導致全年GDP增速低于10%。居民消費能力不強,消費傾向偏低,消費信心不足,這是導致內需不振的重要原因。由于勞動力需求是產品和服務需求的派生需求,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必將通過就業彈性帶來就業水平的降低,這不僅包括就業總量的減少,也包括就業質量的惡化。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8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調查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這也是多年來在第三季度用工需求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第一次出現下滑。
(二)勞動力的行業結構性需求差異明顯
由于市場不景氣,金融、外貿、出口型制造業紛紛調整用人計劃,盡量不進新人,甚至有部分企業開始通過裁員來緩解成本壓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強,就業人數在就業總量中的比重較高,加上薪酬待遇相對較好,其就業量減少對全社會就業水平的降低將產生更大影響。行業結構性需求差異首先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出現,然后將逐步蔓延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在這些行業比較集中的地區,行業結構性需求差異就更為顯著。雖然各級政府正在努力通過多項措施來鼓勵用人單位不裁員,但這畢竟屬于短期性政策,長期效果難以估算。同時,就業結構的變化反過來將會推動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因此需要科學引導和合理控制。
(三)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就業下滑更快
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多數技術含量偏低,主要以廉價勞動力來獲取競爭優勢,抗風險能力較弱。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品市場需求大幅度降低,導致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停產或關閉。特別是紡織服裝、加工制造領域中的部分中小企業,目前生產經營困難,大幅度削減招工人數,甚至要通過裁員來降低生產成本。部分企業短期內可以通過停薪休息、停工培訓來緩解員工的就業壓力,但從長期來看,如果產品市場得不到及時復蘇的話,裁員將成為這些企業的無奈選擇。金融危機對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影響與其出口產業鏈密切相關,出口產業鏈越短,其所受到的沖擊就越快,影響力度也越大。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勞動就業影響的預期分析
金融危機引發的實體經濟動蕩會大大壓縮我國勞動就業的增長空間,從這個角度來說,勞動就業的前景預期與我國宏觀經濟的變化趨勢密切相關。
(一)失業率有可能繼續提高
據統計,2008年1-9月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36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1000萬人的94%;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409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500萬人的82%;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19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100萬人的119%;截至9月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30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0%。由于金融危機對勞動就業的消極影響從第三季度開始才迅速顯現出來,前三季度勞動就業的完成情況相對比較理想,但這并不能掩蓋就業形勢的急劇惡化。目前東部沿海地區中小企業訂單大幅減少,開工嚴重不足,后續資金難以為繼,而大型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也在日益加大,保障就業任務也愈為艱巨。雖然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就業保障政策,但在市場環境整體欠佳的背景下,政策實施效果距預期目標仍將有一段差距,預計2009年登記失業率將會有所提高,預計調查失業率將達到10%左右。
(二)平均失業時間將會延長
預計世界經濟復蘇尚需時日,短期內我國出口增速仍有可能繼續下滑。我國經濟調整也需1-2年,各項保增長政策的功能發揮存在時滯性,這將增大勞動就業狀況改善的難度。尤其是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技能素質整體偏低、年齡偏大的群體特征使其就業競爭力減弱,再就業水平將會有所降低,從而導致平均失業時間的延長,生活將更為困難。
(三)大學生就業壓力空前加大
據統計,2009年我國將新增大學畢業生610萬,其中大約有20%無法實現當年就業,這將給全社會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屬于增量就業,因此受宏觀與微觀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同時,目前大學培養的學生管理崗位偏多,而用人單位需要大量的生產、服務一線員工,大學生就業的供需結構不合理,這也加大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四)農民工就業前景不容樂觀
近年來,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大軍,農民工也將外出務工視為經常性的勞動模式,并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中去。由于農民工的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以簡單勞動為主的加工制造業、低端服務業等領域,可替代性較強,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力度更大。農業生產的收入水平相對太低,大多數農民工對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農民工的務工去向將成為擺在各地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據保守估計,2009年全國大約有650萬農民工面臨再就業問題。如果不能保障農民工較好就業的話,農村發生返貧現象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能影響到社會穩定。
三、當前穩定和促進勞動就業的政策建議
(一)集中釋放一攬子短期刺激政策,增強社會公眾就業信心和預期
公眾信心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要素,公眾信心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效率具有倍增效應。當前中央政府不斷出臺擴大內需的宏觀調控政策,涉及到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資等領域,遏制經濟下滑態勢,有助于穩定社會公眾的不安情緒。短期內,宏觀調控政策應以范圍廣、見效快、惠民多的措施為主,如加強廉租房建設、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實施勞動技能免費培訓、增加一些專項補助和減免部分稅費等,切實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提升居民的消費預期。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重點宣傳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穩定就業局勢的重要部署、促進就業的社會經濟政策,營造全社會關心就業工作、互幫互助、共渡難關的良好氛圍。
(二)積極實施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
當前應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和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指導意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有利于擴大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服務業更好發展,從而更多吸納就業。但由于指導意見在操作層面上缺乏具體措施,導致地方政府在實際執行中無法掌控尺度,實際標準也高低不同。因此應抓住時機,將指導意見切實轉化為政策行動,真正發揮其對勞動就業的促進作用。應屆大學畢業生和返鄉農民工是創業的主力,建議相關優惠政策的重心應以他們為主,充分考慮到其群體特征和實際需要,尤其要在資金上提供支持。可考慮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和創業風險擔保基金,前者直接為創業者提供資金資助,后者為創業者申請貸款提供擔保,以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機制和引導作用。
(三)大量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
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是政府運用財政資金穩定勞動就業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當前我國城鄉公用事業領域存在大量的公益性崗位可以開發,這些崗位都能吸納較多的低技能勞動者。公益性就業崗位既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來實現,也可以采取政府直接資助的形式。在公益性崗位開發上,盡量少使用人工可以較好替代的機械化作業,短期內以增加勞動力就業為導向。公益性崗位以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為主,并盡量實現其體面就業,所需資金由財政負擔。公益性崗位的工作機制可以靈活安排,以合同制就業為主,但不排斥靈活就業,將增加就業崗位放在首位。
(四)大范圍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人力資本戰略儲備
勞動力技能總體水平偏低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當前應抓住金融危機這一機遇,大范圍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以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工作。勞動力技能培訓對農民工尤為重要,既可以切實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同時也可以緩解農民工的就業壓力。技能培訓以滿足實際需要為目的,注重實踐,能切實提高參訓人員的技能素質。培訓所需經費由財政負責,個人無需承擔費用,可由政府提供就業培訓券。另外,還可在全社會組織開展大規模的職業培訓,將更多的城鄉勞動者組織到職業培訓中來,使得勞動者在提高就業能力和素質的同時能夠使失業找工作者處于一個積極準備就業的狀態。瞄準和培育10年、20年后的核心競爭力,做好戰略謀劃,加大社會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投入,為我國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的新一輪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物質和人力資本儲備。
(五)組織實施大學生就業專項措施和海外人才引進計劃
為應對金融危機,應號召機關、事業單位和政府主導的非營利組織增加吸納應屆畢業生的用人計劃,以提高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建議政府實施大學生就業專項措施,將大學生就業作為促進就業的重要任務來抓。政府向企業等用人單位提供崗位補貼,以促使后者增加用人計劃,并保證最低雇傭年限。政府免費組織應屆畢業生的集中崗前培訓,提高其實踐技能和工作適應能力,以減少企業的員工培訓成本,從而提高新增大學生的就業水平。政府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在政治待遇、經濟待遇和未來個人發展上給予優惠政策,并提供相應資金支持和服務保障。積極支持和組織大中企業、沿海地區抓住發達國家高端人才就業低谷時期,加快實施海外人才引進計劃,以優惠措施廣泛招攬金融、投資、高科技、管理等各類海外高端人才,為我國現代服務業、制造業和研究開發充實戰略人才資源。
(作者單位:中國民航飛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