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林 沈清文
一、財務會計報告的制度缺陷
因財務會計報告制度的缺陷,導致了不同程度的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會計信息的時效性差。信息是重要的資源和生產要素,其價值的大小,受時效性影響很大,所以,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很高。然而,現行財務會計報告向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管理者提供會計信息采取的是定期報告制度,即企業要編制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報表,并且,對報送時間要求過于寬限,特別是年報在會計年度終了后的4個月內報出就算是及時,然而4個月的時間經濟形勢可能會有較大的變化。用這樣的會計信息,其后果是無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甚至使決策失誤。
二是會計信息的廣泛性不足。財務會計報告提供的會計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財務會計報告對無形資產的反映不夠充分。報告對那些雖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正面效益,但沒有取得相應權利和保護的資源,以及人才資源等反映不夠充分。其次對風險信息和不確定性信息披露不足。第三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結果沒有體現。第四對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因素,如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企業職工的素質等沒有反映。
三是會計信息提供方式的局限性。會計信息的提供一直是以會計報表和報表附注的形式進行,無論什么性質企業編制的會計報表,也無論提供給什么單位和部門,都是相同的報表格式和報表項目;報表附注所要求列示的項目也是固定的大類,都是圍繞著編制基礎、遵循準則的情況、重要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確定、或有和承諾事項等進行的說明。這種相同的信息提供模式,忽略了不同使用者之間信息需求和使用上的差別,使一些信息對部分使用者無用,也會出現部分信息使用者感到信息量不足,會計信息的總體有用性降低,價值下降。
四是會計信息計量單位過于單一。財務會計報告的主體部分是會計報表,而報表中所有欄目的任何一個項目都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表示的數據。從這些數據中無法看出資產的數量,只能看出資產的價值,這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了解企業對資產的管理情況,是否經常有存貨積壓,是否有大量的固定資產閑置等情況都無法掌握。
五是財務會計報告的計量基礎缺乏統一性。如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的數據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計量得到的數據,而現金流量表中的各項數據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計量得到的數據。這樣一方面增大了會計報表的編制難度,造成了操作不規范的現象。另一方面,使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計量得到的數據與企業的真實收益情況有差距,甚至是很大的差距,造成企業的會計利潤與其真實收益不相符的現象。
二、改進財務會計報告制度的建議
一是縮短財務會計報告的報送時間,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建議一方面將會計報告的報送期縮短。將報送期最長控制在15天之內,因為現在大多數都實行會計電算化,賬戶數據轉化已由計算機來完成,會計人員賬務處理一結束,計算機就可以自動生成報表。另一方面是改變報告形式,將原來的紙質載體報告改為通過網絡報送,提高報告的時效性。
二是調整報告構成要素,擴大披露范圍,減少會計信息的片面性。完整的會計信息必須全面地、系統地反映企業經營過程所形成的一切財務性和非財務性信息。應增加對報表有關數據分析和定性分析內容、非財務指標、增加一些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正面影響,但沒有取得相應權利和保護資源等方面的反映,還應增加更多關于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財務信息,并加強對價值變動、報酬與風險的轉移、潛在風險等內容的披露。
三是建立財務報告體系,增強報告的針對性,滿足會計信息的個體化需求。建議建立由統一報告和簡化報組成的報告體系。信息提供者對政府和宏觀調控部門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可以使用統一格式、固定項目和確定范圍的統一報告模式,為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可根據使用者的需要和要求確定提供方式、項目和內容,如選擇簡化報告形式。
四是財務報告中增加實物計量指標,全面科學地反映會計信息。從現行財務會計報告的數據中只能看出資產的價值,無法看出資產的數量。會計信息使用者無法掌握報告主體對資產的管理情況,看不出報告主體在管理中存在的隱患,可能導致信息使用者作出錯誤決策。因此,建議財務報告引入重要資產的實物計量指標,將貨幣金額和實物數量一并提供給信息使用者,使決策者的決策更加科學與準確。
五是統一報告各項目數據的計量基礎,提高信息的準確性。權責發生制的運用有利于企業進行納稅計算,避免偷稅漏稅等情況發生,但不利于報表的編制,使報表編制難度加大,容易使報告編制者不按規程操作,造成會計信息不真實。應該統一財務報告數據的計量基礎,且采用收付實現制進行編制,企業的會計利潤與企業的真實收益相一致,使信息使用者更加容易作出科學決策。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