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高 山 本報特約記者 曉 可
“哈特福德”號核潛艇于21日抵達巴林薩勒曼港(右上),艇身上撞擊痕跡清晰可見。
又是潛艇碰撞事故!盡管美國海軍核潛艇20日在霍爾木茲海峽撞上“新奧爾良”號兩棲船塢運輸艦被美專家稱為“在世界最老練海軍中聞所未聞”,但就在過去幾年間,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法國、英國等多國潛艇先后同漁船、貨輪、油輪甚至其他潛艇等各種船只發生碰撞。對于潛艇而言,如何避免碰撞事故日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美兩軍艦碰撞引起輿論嘩然
據美國《海軍時報》21日報道,發生碰撞的美軍兩船已經抵達巴林薩勒曼港進行全面檢查。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部說,碰撞事故發生在當地時間20日凌晨1時,“洛杉磯”級“哈特福德”號核潛艇上的15名船員受輕傷,“新奧爾良號”無人受傷。根據初步評估,“哈特福德”號反應堆未受影響,“新奧爾良”號的油箱破裂一度發生燃油泄露事故,大約9.5萬升柴油傾瀉在海面上。美聯社則透露了碰撞的更多詳情。第五艦隊發言人克里斯滕森說,事故發生前兩艘美軍艦艇正在霍爾木茲海峽內同向行駛,核潛艇在從潛航狀態上浮時發生碰撞。
美國兩艘軍艦相撞后,美國輿論對此一片嘩然。美聯社援引美國列克星敦研究所軍事研究員羅蘭·托馬斯的評論稱,在世界上最老練的海軍中發生內部碰撞的事件還“聞所未聞”。相對而言,兩艘不同國家的海軍,或者是商船和軍艦發生碰撞的事件更為普遍。在美國諸多網絡論壇和博客中,許多網友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一名美國網友則調侃道:“現在美國海域的鯨魚要小心了。”
近年來潛艇碰撞事故不斷
就在這次美國核潛艇碰撞事故的1個月前,英法兩艘戰略核潛艇碰撞事件曾引起世界的緊張關注。美國《防務新聞》則回顧稱,這已經是幾年來美國海軍在同一海域發生的第三次潛艇碰撞事故:2007年1月9日,美國“紐波特紐斯”號核潛艇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上浮時撞到日本“最上川”號油輪尾部,油輪被撞后進水;2005年9月6日,美軍“費城”號核潛艇在海灣水域上浮過程中與一艘土耳其貨輪相撞。出事故的“哈特福德”號還有過“前科”,在2003年曾在地中海發生過擱淺。據統計,國外發生的核潛艇事故中近一半都是碰撞事故。碰撞的物體也千奇百怪,不僅包括軍艦、貨船、油輪,也有漁網、冰山乃至鯨魚,美國核潛艇甚至還曾一頭撞上海底山脈。
不僅噸位大、相對笨重的核潛艇容易發生碰撞事故,機動靈活的常規潛艇近年來同樣也碰撞不斷。2006年11月,日本潛艇“朝潮”號在軍演中撞上一艘巴拿馬籍貨輪;2008年印度海軍“辛杜格霍什”號潛艇則在阿拉伯海域與一艘商船相撞。
專家解釋潛艇碰撞事故原因
托馬斯認為這次潛艇碰撞事故“不同尋常”,其中包括明顯的人為因素,“其中一艘艦艇的船長可能要承擔主要責任。”美國海軍也承認,近年來美國海軍在管理方面相當混亂,類似事故不斷。就在一個月前,美海軍“羅亞爾港”號巡洋艦在夏威夷海域擱淺同樣被看作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除了美國海軍自身的原因外,潛艇設計上的特殊性使它發生碰撞的可能性也比普通水面艦艇更高。據中國海軍核安全專家楊連新介紹,導致潛艇碰撞事故的首要原因是潛艇視野狹窄,容易對海面情況疏于觀察。很多潛艇碰撞事故都發生在水面航行、潛望鏡狀態航行或上浮接近水面階段,這時潛艇主要依靠雷達或目視等手段進行對外觀測,如果遇到惡劣天氣或疏忽大意,就可能釀成事故。1973年6月13日,蘇聯K-56號核潛艇由于指揮艦橋指揮官未能及時打開雷達觀察,與對面行駛來的“貝格院士”號科學考察船相撞,艇體被撞出一個直徑4米的大洞,造成艙內大量進水,導致27人窒息而死。
而當潛艇在水下潛航時,則主要依靠聲吶和海圖確定自身方位,當海域情況不明時同樣容易發生碰撞。聲吶按工作方式可分為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由于主動聲吶容易暴露目標,需要長時間隱蔽的核潛艇往往使用被動聲吶進行目標判斷,對不發出噪聲的礁石、海底、冰山等物體,就很難發現。2005年美“舊金山”號核潛艇更因使用過時的海圖,在太平洋關島附近撞上海底山脈,導致核潛艇首部嚴重毀壞。
此外現代潛艇特別是核潛艇在水下航行時間較長,核潛艇連續巡邏的時間可達幾周甚至兩三個月,極易造成人員思想松懈、疲勞過度導致誤操作。例如英法核潛艇相撞就是雙方在完成一項為期70天的任務返航途中發生的,這時艇員的精神狀態和反應能力正處于低潮。
此外現代潛艇為避免被探測到,紛紛采用超靜音技術,這也使潛艇在水下碰撞的幾率大大增加。▲
環球時報200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