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志敏
【摘 要】解放思想一直就貫穿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進程之中。縱觀世界歷史上下五千年,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原始神秘主義、宗教神學、經典力學到現代量子物理,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都是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通過思想解放、創新從而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延續的。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才能不斷應對國際國內重大的政治經濟變化,完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到科學發展觀,中國共產黨的黨建工作和對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始終閃耀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真理光芒。
【關鍵詞】解放思想 創新發展 科學發展觀
一、解放思想貫穿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進程之中
所謂思想,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是人們對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和發展運動規律,對人和事的判斷、認識的總結。人類的發展歷史階段進入原始社會以后,人類的文明開始逐步形成了對物質世界、對宇宙、對自然界、對社會群體與個人之間關系的系統認識,并形成了思想體系,并隨著階級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指導著人類社會活動的實踐與對客觀世界的再認識和再實踐。
關于解放思想,關于對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進行反思和總結的呼聲,一直貫穿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進程之中。公元前356年,秦國的商鞅變法一洗秦國春秋時期弱于關東六國的頹勢,變法綿延數百年,終于于公元前221年成就第一個封建帝國的秦帝國。商鞅在變法時期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就是一種解放思想。如果當時的秦孝公和商鞅也“智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那么雖然歷史的進程不會改變,但能夠順應歷史統一六國的卻不是秦,而是另外一個能夠與時俱進的國家。
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另外一個著名的改革派人物,他為推行自己的變革主張,破除當時人們的守舊心理,而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的這段名言,表達的是不斷革新的精神與意志。在千年后的2008年3月,也曾被溫家寶總理在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就國內外社會普遍關心的中國改革開放問題和政經形勢進行回答時所引用。
中國是5000年來唯一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家,同樣曾具備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和民族如巴比倫、古埃及、雅典,都紛紛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而中國能夠跨越5000年的磨礪而屹立至今,是與中國在時代的發展和朝代的更替中一直保持的變革和維新所息息相關的。中國最早的書面典籍之一的《詩經》,對變革之于國家生命的關鍵就有這樣的話:周雖舊邦,其命惟新。關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我們的先人哲學家思想家早在數千年前就對此有相應的認識和理論文字的形成。
縱觀世界歷史上下五千年,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原始神秘主義、宗教神學、經典力學到現代量子物理,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都是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通過思想解放、創新從而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延續的。
二、解放思想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實踐
中華民族歷來寬厚、包容,但在涉及到民族興亡的關鍵時刻,是從來不缺少變革、維新,甚至革命的精神和勇氣的。隨著俄國10月革命帶來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摒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結合全黨智慧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而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二十年的實踐,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基礎上,通過對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正反兩面經驗教訓的正確總結逐步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才第一次比較系統的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回答。
江澤民同志在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首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三個代表”的指導思想是在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遇重大挫折、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因為新舊平衡正在轉換而產生一系列人民內部矛盾的國內外復雜政治經濟環境下應運形成的。“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解釋和指導了新時期我們黨在團結和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歷史進程中的黨建工作,奠定了相關的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今天,中國的發展在21世紀面臨6個基本的挑戰,即:(1)人口的三大高峰來臨的壓力;(2)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3)加速整體生態環境“倒U型曲線”的右側逆轉;(4)實施城市化戰略的巨大壓力;(5)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并逐步解決三農問題;(6)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和國際競爭力的培育。這些挑戰在可預見的將來已經成為制約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為解決這些挑戰,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科學發展觀”,它的基本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到科學發展觀,中國共產黨的黨建工作和對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始終閃耀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真理光芒。
三、解放思想對我省深化改革、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指導意義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崛起,及環渤海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湄公河次經濟流域等國內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區域經濟合作帶的建設,廣東的改革開放排頭兵地位有被弱化的趨勢。為此,從2008年1月開始,廣東省用半年的時間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的學習討論活動,省委專門成立了學習討,論活動領導小組各地各部門也相應成立了活動領導機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就研究推動廣東科學發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其中,省委、省政府已經出臺或準備出臺的政策文件有:《關于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定》、《落實科學發展觀重點行動綱要》、《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關于解決城鄉困難居民住房問題的意見》等。各地各部門也出臺政策性文件或措施6159項。
在學習討論活動的基礎上,廣東省委召開了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廣東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堅持面向世界,服務全國,努力把廣東建設成為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學發展模式的試驗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地。力爭經過5到1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率先走出一條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相協調的科學發展之路,全面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同時十屆三中全會還制定了推動科學發展的工作重點和創新舉措。一是樹立世界眼光,提升國際競爭力。構建粵港澳經貿關系緊密合作區,推進與泛珠三角、臺灣、東盟等重點區域的經貿合作。二是大力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現代服務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制定創新型廣東行動綱要,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三是實施提升珠三角帶動東西北部戰略,構建區域城鄉互動協調發展新格局。發揮廣州、深圳的龍頭帶動作用,規劃建設珠三角大都市圈。對廣東東、西、北部地區之間和區域內部,實行非均衡協調發展,采取競爭扶持方式,調動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實現區域發展重點突破。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等轉移支付,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四是以打造宜居城鄉為載體,建設美好家園。加強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加大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實行節能減排責任追究制和問責制,開展宜居城鄉創建活動,在全省建設一批宜居城市、城鎮和村莊。五是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重點,全面提升民生質量。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力爭到2012年實現城鄉居民總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加快完善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到2009年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省內無障礙轉移。六是全面提高公民素質,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扎實推動科學發展,省委省政府決定從今年起啟動“新十項工程”,5年內共投資2.3萬億元,用于現代服務業、交通運輸體系、產業轉移、能源保障、宜居環境、社會發展、資源儲備等新增重點工程建設。
在學習討論活動中,廣東省各部門各地方紛紛發動熱議,如省人事廳的“解放思想,把廣東建成優秀人才的聚集中心”,省文化廳的“以思想解放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等,從而在廣東這片改革熱土上再度掀起“解放思想”的大潮。為廣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自覺、更加全面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全面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