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清 張明芝 管恩江
【摘 要】盡管素質教育不提倡“考”學生,但日常的單元測試、階段性學科測試還是不能少的。因此,講評課仍然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文章就新課改觀念下的中學化學的講評課進行了分析闡述。
【關鍵詞】新課改 中學化學 講評課
新授課主要學習新知識,復習課則是復習舊知識,而講評課主要是為了鞏固試卷中出現的知識點,完善學生的知識網絡,既要講解出現的新知識,又要復習所學的舊知識,它對教師把握課堂的要求,不亞于復習課甚至新授課。課改之前的講評課,是教師一題一題的報答案,講解分析,學生一題一題的對答案,更正補充??梢哉f教師只關注對學生“知識的補缺”、“應試技能的培訓”,對學生“情感需求”和“價值觀”有所忽略。其結果是:教師泛泛而講,講的口干舌燥;學生昏昏而聽,聽的頭昏腦脹。整堂課氣氛沉悶,學生獲之甚少,對學有余力的同學來說,簡直是白費時間;而中等生卻覺得想知道的內容,老師一帶而過;不需要評析的內容,老師講的不厭其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還不如睡覺舒服。
課改后,講評課有所改進,大多說教師采取“學生先行訂正,然后教師對測試中的普遍存在的問題、錯誤作評析和糾正”。這種情形表面看似乎“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給了學生自我消化、自我反思的權力和機會”,細細分析之后我們會發現,其實不然。學生對某道題目的解答錯誤,除了常說的“粗心”之外,應該有其知識疏漏、方法不當或思維欠缺等原因的。從這一點上說開去并作追蹤分析,我們發現同一種錯誤在同一個學生身上有時是反復呈現并“根深蒂固”的!“學生先行訂正,然后教師對測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錯誤作評析和糾正”的做法對自覺性高、成績好的尖子生比較適用,卻不利于面向大多數存在“知識疏漏、方法不當或思維欠缺”的中等偏下者。其結果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錯誤在教師講解之后,不會的依然不會,錯誤的依然錯誤,即使會了。也常常被人們戲言為“一講就會,會了就做,做了還錯”的惡性循環。
通過外出學習,回校后自己琢磨,教學中進行實踐,我得出了下面的這種講評課模式:
一、學情點評
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從命題意圖、試卷特點(題型、難度、知識點能力點分析)、學生得失分情況等角度作簡要評價,以求“心中有數,目中有人”——學情評點的過程,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一方面可以體現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肯定、鼓勵、鞭策和提醒)。用時2分鐘。
二、自我糾正
1.先期自我糾正。教師在學情點評完之后,學生快速瀏覽做錯的題。主要針對測試時審題不清、做題馬虎、知識疏漏、方法不當、緊張遺忘、思維欠缺等“測試綜合癥”而導致做錯的題目。這些題目學生在做完后,往往“扼腕嘆息”、“后悔不已”。學生可根據測試題上每小題的分數,看看自己通過“亡羊補牢”,能找回多少分數。結束后,教師可適當的做些統計:能找回x分數的請舉手,并提醒學生以后做測試題時,要克服這些因素。
2.后期自我糾正。先期自我糾正后,學生自己會解決掉一部分錯題,此時學生會對題目的答案有諸多疑問,很迫切想知道題目的答案,這時,教師要公布測試題的全部答案,供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錯題糾正,糾正完后,將自己不能解決的題目記錄下來。這一步中,學生自己又會“消化”掉一部分錯題,且學生對這一部分題目的記憶不亞于教師講解后的記憶。(重點提醒:測試和講評的時間間隔不宜超過一天,學生對所做的測試題印象還較為深刻,否則,本條在規定的時間內不易完成)此環節用時以10分鐘為宜。
三、小組合作
學生帶著自己不能完成的問題進入到這一環節。組內的成員事先經過調配,好、中、差層次都有,因此,問題較多的學困生會得到優秀學生的幫助,而優秀學生的問題,中等生也會幫助解決一部分;同樣中等生在優秀生幫學困生時自己摻雜意見,會同樣受益。這樣,好、中、差生的相互交流,又會“吃”掉一部分問題。這一環節,小組長起到關鍵的作用,既要協調成員間的交流,還要做最后的記錄,記錄本組所有成員不能解決的問題,代表本組在下一環節中同其他組進行交流。此環節用時以10分鐘為宜。
四、組間合作
各小組的組長將本組不能解決的題目展示在黑板上,給各小組二分鐘的時間討論本組將要講解展示在黑板上的哪個題目。之后,教師采取讓各組競答的方式,組長選派代表,將本組對這個題目的理解從讀題、審題、解題方法、解題思路、錯因分析等方面進行展示,其他同學從上述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點評,使問題得到深化,點評過程中,學生要注意傾聽并及時作好記錄或進行修改。(期間,為節省時間及讓學生講解的更清楚,教師可適當進行提示,但千萬不要提示過多,以免“喧賓奪主”)。此環節是學生自由活動的最后一環節,將解決一些難度較高的題目,剩余的題目將在下一環節由教師講解。本環節用時以10分鐘為宜。
五、難點講解
通過上述二、三、四環節,需要教師講解的題目已所剩無幾,教師利用七八分鐘的時間集中將所剩題目講解完。
六、鞏固訓練
鞏固訓練。情景總是變換無息的,由于思維定勢而造成的解答錯誤,學生是否會在教師的講評之后就“煙消云散”呢?一般而言,擁有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立竿見影”之法的學生非常少見。比較實在而又比較理想的做法是“跟蹤訓練,強化應變能力”——留出5分鐘的時間,變式,延伸,發散,可以檢測學生是否真正“懂了”“會了”。相當多的情況下,這樣的訓練既是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歸納小結,更是引發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拓展思維空間的有效途徑!
總之,試卷講評課和上新課一樣,需要許多方法和技巧,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明確三講三不講的內涵,即:“三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混易錯易漏點。三不講: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從多方面多角度備課,用高屋建瓴的手段指導學生把握規律,進而形成能力。試卷講評課才能上出味道,上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