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所謂“農民富,天下富;農民穩,天下穩”,因此黨中央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通過對山西省大同市農村居民的調查走訪,對農民生活和收入狀況進行分析,反映現今農民收入狀況等方面的發展與變化,表達農民的意愿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解決三農問題。
關鍵詞:農民生活;收入狀況;消費特點
中圖分類號:F32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3-0045-02
一、農民收入現狀調查與分析
本文通過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設計調查問卷,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運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操作,對山西省大同市1000名農民進行了調查,并深入農戶,取得了可靠的數據,同時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來考察和探討農民的生活現狀以及增加農民收入制度的構建。
1農民收入現狀。在對農民收入來源的調查中,76%的農戶務農,有16%的農戶外出打工掙取家用,可見農戶的收入來源較為狹窄,大部分還是靠辛苦勞作維持家用。有80%的農民受教育程度是中學文憑,也就是說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憑借多年嫻熟的種植技術稍獲薄利。在調查中,我發現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是呈正相關的,充足的知識和技術儲備可以引導農民更好地利用新技術、新品種,能找到良好的銷售信息和渠道獲得更多收入。
2農民支出現狀。農民在消費方面主要還是側重于基本的生活消費,消費集中在衣食住行。家中有子女的農戶負擔會很重。因為子女的教育費用在農戶眼中也是一筆不可小看的數目。但是很多辛勤勞作的農民由于種種原因還是無法滿足家庭支出,部分農民背上債務負擔,而這其中以子女教育支出比重稍大,“看病貴”的問題也依然困擾著農民們。
3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影響農民增收的有利因素是農民對政府的惠農政策十分擁護,其中減免農業稅占了76%,可見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同時也可以看出,農民缺乏創新意識,不易接受新興事物。在調查中,56%的農民認為缺乏資金,20%的農民選擇缺乏勞動力,由此可見,中國農業仍然是一個勞動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
4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調查。農民對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的推廣較為擁護,農村醫療合作保險、養老保險等保障制度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治病難,養老難”等問題。在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滿意度的調查數據顯示,82%的農民表示較為滿意,這說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得以逐步推廣。
在多天的調查走訪中,我為農民算了這樣一筆賬,農作物以玉米為例,家庭平均種植面積15畝,以去年為例,在種植初期,玉米種子21元/畝,播種價格是18元,畝,地膜800元,在作物生長期,玉米至少要灌溉兩次才能成熟,每度電費用為0.68元,化肥(主要是二氨)一袋100斤價值200元,耕地每畝18元,合計270元,玉米平均收獲1300斤/畝,去年玉米收購價格為0.78元,斤,這樣算下來,在去除運輸費等等,農民收入年僅萬元。
二、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
1農資價格的上漲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長。隨著各項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刺激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也帶動了農資需求,使得農資價格不斷上漲,這其中化肥價格上漲最為引人注目。在走訪中,一位農民告訴我,化肥二氨的價格連年上漲,今年更有可能達到250元,袋,國家重視三農千方百計為農民謀利益,但是農資價格一漲再漲,將農民從惠農政策中得到的實惠被農資漲價所抵消。此外,通過全國種子市場觀察點信息分析,2008年全國雜交玉米種子市場價格比2007年漲6%—8%,平均每公斤漲0.6~0.8元。
2農業生產成本連年上升。農民人均占有資源太少,是造成農業生產成本高的重要原因。農業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資源密集型產業,但農民人均耕地嚴重不足,使得農戶經營規模小,生產成本明顯偏高。
3農村勞動力自身文化和觀念因素的限制。在調查中,反映了農民的文化素質同收入狀況是有密切關系的。農民具有高素質,觀念開放有遠見,容易接受新興事物及觀點,開拓創新,引進新品種,掌握新技術提高產量,增加收入。而思想保守傳統的農民僅僅是憑借多年種植經驗掙錢養家糊口。
4贍養老人和子女教育負擔過重。“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農民家庭負擔過重的原因,其中子女教育費用支出最多。農村一直以來都是國家計劃生育工作的薄弱環節,加上重男輕女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村家庭平均至少兩個孩子,這無形中加重了家庭負擔,根據曾經的調查數據中,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擁有就學階段孩子的農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費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達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鎮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費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別達到了25.9%和23.3%。再者,農村老人不像城市退休工人一樣可以在老年按月領取養老金,保障晚年生活,農村老人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靠年輕時勞動積攢下來的錢和兒女的贍養,而且老年人體弱多病,更是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但是令人振奮的是,2005年12月24日,國務院發出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決定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基本原則,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這項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子女上學難、負擔重的問題,讓農民的孩子也上得起學,能夠接受平等的教育。
三、農民消費狀況
1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較大。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為1200多元,占生活消費支出的一半以上。這種消費比例特征預示農民生活消費支出費用有一半是停留在解決溫飽問題上,離小康水平基礎性消費還有一定的距離。
2醫療消費負擔中。雖然現今農村中正在普及農村醫療合作社,為農民就醫治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對于本身經濟基礎底子薄的農民來說,一旦家里有人生大病,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因病還貧、因病致貧的社會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3農民子女教育費用高。教育花費一直被廣大農民視為頭號家庭開支,尤其是家中子女眾多或是子女就讀于高中、大學花費更是高昂,這無疑成為了農民頭頂的一座大山。
4人情消費重。農村人情風歷來是比較嚴重的,名目繁多,無論是喜事、喪事,大大小小都要宴請眾人,收紅包,而且禮金的數額也是有增無減。而很多家庭并不富裕的農民也要打腫臉充胖子,不堪重負。
5賭博消費也占到一定比例。部分農民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并且農村缺乏一定的娛樂基礎,所以總是在閑暇時聚在一起賭博,加之人們普遍存在僥幸心理,甚至不惜血本投身賭博。
我所走訪的幾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偏低,人均收入僅僅
3000元左右,消費僅僅集中于生活必需品,簡單來說,較高的收入和較輕的負擔以及對未來支出的輕松期望是促進農民消費的主要原因,相反較低的收入和較重的負擔以及對未來支出的緊張期望是引起農民消費不旺的主要原因。
四、對農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議
1增加財政投入,減輕農民負擔。農民增收要加大對中國農村公共品的投入,讓農村也能享受到公共財政的實惠,這對于緩解三農困境中農民最迫切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困難具有重要作用,農民負擔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農民在減輕負擔后,便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生產,進一步增加收入。
2發展鄉鎮企業,提供致富信息,增強農民致富本領。鄉鎮企業一直以來都是農村轉移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只要充分的結合當地實際,總結成功經驗,完善企業管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導向,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政府幫助提供產品信息和有關銷售情況,幫農民早日找到致富道路。
3積極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保障制度已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已經實行的農村醫療合作社與農村養老保險等保障措施切實的解決了農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問題,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國家對農村的支出只有少數用于農村扶貧和救濟,而且在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中,國家幾乎沒有承擔什么責任,在去年發生的上海市陳良宇社保基金一案曾轟動一時,不僅僅因為其挪用數額巨大,主要是案件的背后給我們以啟示,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讓這些為新中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農民可以安享晚年。
近年來,由于農民收入問題引起了一系列的農村社會問題,地方不僅生產靠老人婦女,而且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家庭內部矛盾難以協調,再加上農民贍養老人和子女教育問題造成負擔沉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緩慢。因此,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完善,以免變成一紙空文。使農民收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4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快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科教興農。針對長期存在于中國的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需要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保障的新機制,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民轉變落后觀念,落實科教興農戰略。
5積極促進農民就業創業。中國農村仍有大量富余勞動力,當前外出農民工回流使農村就業壓力增大。因此,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經濟環境下,應著重把握農民就業,最大限度拓展就業增收空間。可以從擴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組織農民大規模開展興修水利等公共事業建設多渠道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又拓展就業空間。同時,拓展農村二、三產業就業渠道,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活躍農村經濟。此外,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從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予以支持。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