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新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家庭倫理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父權制徹底崩潰,民主平等家庭倫理關系尚未形成、倫理重心下移,代際關系失衡、情感領域功利化。其中,婆媳關系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婆媳地位大轉換、婆婆機器化、養老危機等。重視并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婆媳雙方相互調適,形成良好的接納性、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增進城鄉互通,提高服務能力、做好家庭產權安排,加強農村社會保險等。這些工作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家庭倫理關系;婆媳關系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3-0049-03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要求,體現著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和諧發展。而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又離不開每一個家庭的和睦,家庭和睦就離不開良好的婆媳關系。新農村建設以改革開放幾十年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積淀為基礎,同時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就家庭倫理關系而言,我們有必要探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家庭倫理關系的變遷。
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家庭倫理關系的變遷
改革開放三十年,不但有經濟體制的偉大變革、生產方式的巨大改變,也有生活方式的變化及各種社會人際關系的變遷,特別在中國廣大的農村社會,家庭倫理關系的變遷更為顯著。
首先,父權制徹底崩潰,民主平等家庭倫理關系尚未形成。父權制是中國漫長封建社會家庭倫理關系的主要特征,它以血緣關系為基本軸心,強調兩個倫理原則:老少高低之別、男女內外之別。建國之后,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的建立,農村家庭倫理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家長形式表現為一個生產隊分配單位——戶的代表者,而沒有實質的權力內容,但在農村家庭倫理關系中仍發揮著決定的作用。表現在:血緣軸心沒有改變,男尊女卑依然存在,子女在教育、婚姻、人生道路的選擇等許多方面還依然以父命為準等。改革開放之后,現代的農業生產方式,規??涨暗霓r村人口流動,摧毀了農村宗族權威,徹底改變了農村家庭結構;平等、信任、和諧與幸福成了家庭倫理評價的較高指標;在開放的生存環境中,傳統的家庭本位觀念逐漸被個人本位觀念所替代;家庭基本關系的從血緣軸心向姻緣軸心轉移。但是,由于農村發展的相對滯后性及不平衡性因素,嚴重影響了民主平等和諧關系的形成與健康發展。因此,在農村建立與社會主義文明相適應的新型民主平等家庭倫理關系,還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
其次,倫理重心下移,代際關系失衡。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青年一代更具有生存與競爭優勢,他們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的中堅力量,老一輩農人在失去他們經濟優勢地位的同時也失去了倫理重心地位。另外,國家控制人口的計劃生育政策增強了農村父輩養子繼嗣的危機感,抬高了子輩的倫理地位,出現了一家人圍繞“幼子”轉的局面。在“父一子—孫”三代同堂的農家中,“子”是經濟生活的中堅,“孫”是倫理生活的重心,“父”則降為家庭“附庸”。出現了“愛幼有余,敬老不足”甚至“愛幼棄老”的情況,代際關系失去了基本倫常。
再次,情感領域功利化。家庭倫理關系中,父子、兄弟姐妹、婚姻等各種關系,都應以感情為黏合劑。但在現實農村社會中,這些情感領域卻越來越呈現功利化特征。在物質利益與親情的矛盾沖突時,人們更傾向以物質利益決定家庭倫理關系的輕重親疏。
二、婆媳關系新難題
農村家庭倫理關系的變化,為將來家庭難題的婆媳關系提供了一次涅槃的時機。農村婦女們(特別是青年一代),通過經濟生產行為增強了自我支配能力,不斷爭取平等權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但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嚴重制約了和諧婆媳關系的形成與發展。這些問題表現如下:
第一,婆媳地位大轉換。在父權制為特征的傳統家庭倫理關系中,婆媳關系以“欺壓”、“服從”為特征,媳婦的一切以婆婆為轉移,好媳婦的標準即婆婆的好奴才。改革開放后的中國農村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在提高,婆媳沖突更劇烈;農村婦女地位在提高,婆媳矛盾在升級。這種矛盾沖突與斗爭的結果,是婆媳的地位歷史性的大轉換。從前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現在是“愿當媳婦l怕當婆”。第二,婆婆工具化。在許多占據了上位的媳婦們的意識里,婆婆就是廉價的勞動機器,不用投入太多而可以收益不小。婚姻關系締結之初,未來的婆婆較為年輕且身體健康,將來能給干農活、做家務、看孩子,那很好??扇绻磥淼钠牌拍昙o已老或身體不夠硬朗,那可得考慮考慮了。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對婆婆勞動力之外的一切概不關心,將其心理感情上的需求斥責為不正當,甚至剝奪其話語權,特別對于孤身的婆婆,更是極盡剝奪之能事。還有的不同桌而餐,不同室而眠,用則招來,完則斥去。第三,養老危機。與婆媳關系密切相關的是農村養老問題。養子防老,是自古以來中國家庭中根深蒂固的觀念,但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這一牢固的觀念開始動搖了。在土地上滾爬了大半生的農村父輩,依靠薄地拼死力,辛苦經營,養兒育女,勉強維持,不可能留下什么積蓄來養自己的老,所依靠的當然是寄予厚望的兒子。兒子這時候卻大半或全部歸了媳婦,所以父輩養老的愿望能否實現最終決定權還在媳婦那里。“你沒養我小,我憑什么養你老?”為擺脫養老責任,分家是較常用的一招。資料表明,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家庭分家的峰值是婚后三至四年,而后不斷縮短,20世紀90年代時是婚后一年左右,目前結婚即分家的已經廣泛存在。至于分家后老人的生存問題,則以不在場而搪塞。更有甚者,在結婚之前就簽訂婚后臺約:對父母“活不養,死不葬”。據調查,保守數據顯示39.3%的農村老年人生活相對貧困,45.3%的農村老年人認為生活得不到保障。
三、成因探析
這些問題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因素:婆媳關系固有的特殊性、多年思想解放的必然過程、農村特有的生產方式、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家庭資源的相對缺乏、人口性別比例失調等。
婆媳關系的特殊性主要在于:首先,婆媳之間不具有血緣關系,親情全在后天培養,關系極不穩定;其次,婆媳關系是婚姻關系的間接產物,易受婚姻關系的影響,婆媳之間難以形成和保持密切關系;再次,婆媳情感集中于一人之上(兒子—丈夫),極易產生和激化矛盾沖突。這些特性決定了婆媳關系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則爆發沖突。
起于近代的思想解放運動,強調民主、平等、自由,并革命性的從意識形態上強調男女平等。但是這一解放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特別又經歷了多次政治運動的干擾,人們對這種解放的理解會有各種偏差。改革開放后雖不再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上男女平等的思想要求,但在實踐中給了人們更多追求自由平等的機會與條件,農村婦女的權益越來越受到重視,得到實現。只是實際得利的并不是所有婦女,更多的是青年一代。一旦將這些權益專有化,那么對這種種權益的追求
必然同時伴隨對她人相應權益的損害與侵犯。比如媳婦一代在強調婦女的平等權益時,往往忽略婆婆輩的婦女也是婦女,也應當享有這種權益。在強調婆媳平等的時候,則忽視年齡、體能等的實質差異,以平等之名造成新的不平等。
改革開放后的農村特有生產方式,是一切問題存在的物質基礎。目前,農村生產的特征是家庭生產、科技領先、人員流動。在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的現代農業生產中,男人壟斷生產的局面已被打破,年輕的婦女一代不但參與家務勞動,還直接參與甚至主導戶外生產與經營,且能憑借年齡、知識結構等優勢取得更優的效果。而老一代人,往往不能很快適應這一生產的要求,不能很快更新舊觀念,接受新知識,從而失去了家庭生產中的優勢地位。另外,科學生產與經營也使農民從一年365天捆綁在土地上解放出來,掀起了外出務工的巨流。據統計,中國農民工2007年已經達到2.26億人。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使傳統的核心家庭結構受到沖擊,出現了半邊型、隔代型等家庭結構模式。留守家庭的組合中主要是婦女、兒童、老人,大部分婦女是當然的財政與行政主管。并且在外出打工過程中,媳婦受更為先進生活方式與觀念的影響,很容易產生對自己生活狀況的不滿,同時也更拉大了婆媳之間本已存在的各種觀念上的差異,使她們之間的碰撞更為劇烈,甚至無法調和。
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也是造成當下婆媳關系難題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社會經濟生活中,交換觀念、價值觀念、競爭機制等都對人們l已有的觀念形成沖擊,經濟理性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愈來愈發揮主導作用。家庭情感生活領域與社會經濟生活領域需要一個區分與整合的過程。但人們顯然缺乏這方面的經驗,缺乏自我調控的能力,把兩者簡單的合二為一了。將經濟社會生活領域的處事原則預設為一切生活的默認原則,處理家庭倫理關系時照搬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機制與原則,用功利的尺度來決定家庭倫理關系中的是非取舍。在一個物情重于親情的家庭里,怎能不問題百出呢?
家庭資源的相對缺乏,往往是婆媳開戰的直接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農村經濟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農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是,一方面,城鄉差距沒有隨農村經濟的繁榮而縮小反而在不斷拉大,這無疑嚴重刺激著農村人的心靈。另一方面,物價快速增長,農村家庭上學、看病、生活費用等支出龐大,造成家庭資源的相對缺乏,形成一種收入不少,維持艱難的生活局面。婆媳之間,誰能占有更大份額的家庭資源,誰就能更好保障自己的生活。二者間的資源爭奪可分四個階段:一是訂婚時,媳婦獅子大張口,婆婆無可奈何,忍痛割愛。二是結婚時,提條件簽協約,婆婆忍氣吞聲。三是分家時,互不相讓,大動干戈。四是婆婆老時,媳婦守財,以致老無所養。
農村婆媳關系如此,中國人口性別比例失調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統計資料表明,中國人口男女性別比差異顯著。受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生率下降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生性別比升高的影響,1970年后出生的男性人口將面J臨嚴峻的婚姻形勢。2005年末,中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其中,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6.30100:100。中國男女比例的失調呈現逐年加劇的態勢,“1982年為108.5:100,1987年為110.9:100,1990年為1113:100,1995年為115.6:100,2000年為116.9:100……截至2007年7月,中國男女人數相差3700萬。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有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中國男女人數相差將突破一個億?!比⒉坏嚼掀诺闹袊腥?,絕大多數是窮人。物以稀為貴,明白了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在遭受百般刁難后,婆婆還能忍氣吞聲了。
婆媳關系不和諧,一則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的和睦,引起家人的習慣性排斥,造成人們心理上對婚姻生活的警戒與擔憂。再則影響到鄰里風氣,不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及整個國民道德素質的提高。三則不利于對后代的教育,貽害無窮。
四、調節農村婆媳關系的幾點意見與建議
一是婆媳雙方要相互調適,形成良好的接納性。婆媳之問在婚姻關系締結之初,就應確立一家人意識,將對方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習慣等各方面求同存異,相互信任。這就要求當事雙方角色定位要準確,對角色的權利義務認識要恰當。適當調整彼此的預期,清楚婆婆不是娘,媳婦不是女,不要苛求對方能骨肉相憐,應做到親而不密,疏而不遠。婆婆愛兒,媳婦愛夫,都是真愛之情,但婆媳之間有的只是應當之情,是出于義務的規定。只要婆媳雙方能換位思考,對自己稍加克制,許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婆媳關系并非永不化解的堅冰。二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經濟是基礎,發展經濟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方略。根據當下農村生產的特點,應在鞏固農民土地所有權的同時推廣實行規?;a。促進園人員流動而產生的土地流轉,歸并零星分散的土地資源,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整合各個小的生產單位,形成有組織有層次的綜合管理與經營。充分利用現代發達的信息交通條件,為農業增產增收而信息共享,互利互惠。同時,農村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當前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就是個良好的契機,但是對于黨的干部而言,一定防止這項工作的形式化、程序化。如果只是將新農村建設理解為修路、刷墻、建個小廣場,是十分膚淺的。新農村建設更重要的應在于農村國民素質的提高,在于使九億農民具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生產生活素質,具有與和諧社會建設相適應的道德水平。在每個鄉村都應長期開展文化建設,建立有效的監督、評議、獎勵機制,從外部環境影響人們的思維,調節農村家庭倫理關系積極健康發展。三是增進城鄉互通,提高服務能力。同是中國公民,城鄉之間應加強聯系,合作共贏,逐步消除城鄉壁壘。當前特別要提高黨政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與水平,增強服務能力。既要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便利,又要提供跟蹤服務,確保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與務工人員戶籍所在單位之間應有密切聯系,便于了解與管理,共同努力消除因人員流動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同時應注重提高服務能力,促進農村務工人員的整體流動,逐步解決留守問題,弱化家庭矛盾,有利于調節婆媳關系,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四是做好家庭產權安排,加大農村社會保險投入。為解決農村老年人生活艱難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固然是首要任務,同時應做好農村家庭的產權安排,解決家庭內部合理配置資源問題。應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老人在年老時得到應得的財產資源,安度晚年。另外,如前文所述,由于農村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土地收益下降,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出現養老危機、尤其是一些高齡老年人體弱多病,缺乏養老保障,生活照料無依靠,生活狀況堪憂。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險的投人與監管,以土地保障為基礎、以社會保障為依托逐步改變傳統養老方式;建設更合乎鄉村現實需要的養老機制與設施,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對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獨生子女應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等形式的物質補貼。真正實現老有所養,于民于國都將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總之,改革開放,向人們展示更加光明的前景,呈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發展的契機。協調婆媳關系,建設和諧農村家庭倫理關系,是建設新農村的應有內容,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經之途,是建設社會主義宏偉事業的必要環節。我們應抓住契機,從物質、精神、法制諸方面促進婆媳關系和諧,促進農村家庭倫理關系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