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雁
摘要:繼續擴大沿邊開放,提升沿邊開放水平,是實現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鑒于此,我們對云南河口邊境口岸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結果認為,云南河口沿邊開放要上一個臺階,需要打造一個平臺力爭六個提升:打造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平臺;著力提升當地政府制度創新力;提升河口縣域經濟自生能力;提升出口產品結構;提升邊境旅游業對經濟的牽引力;提升口岸資源整合力;提升物流信息系統與信息平臺。
關鍵詞:云南;河口;沿邊開放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3-0117-03
河口地處云南省東南端,因地處紅河與南溪河交匯口而得名。河口與越南老街市、谷柳隔南溪河、紅河相望,是云南重要的邊貿城市之一。長期以來,河口的對外貿易停留在邊境貿易和邊民互市層次上,相應的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利用外資及口岸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一個低水平狀態。提升河口沿邊開放,從中國對外貿易的大格局上看,有利于加快中國陸路開放通道的建設,改變中國外貿運輸單向東運的運輸結構,形成“東向”與“西出”雙向并舉的對外交通運輸格局,從而帶動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向西形成產業的梯度轉移,實現東西合作;從東中西區域格局上看,有利于逐步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實現中西部地區更好更快發展;從云南對外貿易的格局上看,更有利于促進云南和河口積極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內外聯動、互利共贏。
一、河口對外貿易的特點
1獨特的貿易區位優勢。河口是國家一類口岸,是云南沿邊開放城市之一,邊境線長193公里,有河口及壩灑、老卡等各級口岸。河口口岸距昆明公路470公里,鐵路468公里,至越南河內公路320公里,鐵路296公里,至越南海防港鐵路386公里,至胡志明市鐵路2026公里,距出海口——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416公里。
滇越鐵路、昆河公路、紅河航道在此形成樞紐與老街日岸對接,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區通向東南亞、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河口口岸具有十分明顯的水陸交通區位優勢,是滇越大通道主要口岸。在中國推動中國經濟與亞歐大陸的直接融合,進一步確定中國西部尤其是云南在第三亞歐大陸橋的橋上樞紐地位同時,未來河口將在東盟與中國的貿易中發揮重要橋梁作用,成為中國和東盟貨物的主要集散地。
2貿易具有資源互換、優勢產業互補強的特征。越南屬發展中農業國家,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制造業比較落后,商品短缺,大部分工業品需從國外進口,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林產品、農產品、礦產品、水產品、畜產品等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對工業制成品及相關技術、設備的需求量較大,特別是越南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很快,需求旺盛,雙邊開展對外貿易互補性較強。與越南比鄰的云南背靠全國,工業上,輕工、紡織等行業具有明顯和比較優勢。農業上,云南的煙草、蔗糖、茶葉橡膠等優勢明顯,而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的大米出口國,咖啡、腰果、水產品優勢明顯,雙方產業互補性強。能源產業上,云南省與越南在能源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云南省水能資源和煤炭資源豐富而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短缺,越南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電力資源十分短缺,合作開發潛力巨大。
二、提升河口邊境貿易目前存在的問題
1口岸經濟與河口縣域經濟關聯度較高,但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河口經濟結構呈現三、一、二特征,第二產業較弱,表現出對口岸經濟的高度依賴,縣域經濟呈現自生能力較弱的特征。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口岸經濟已成為河口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口岸經濟與河口縣域經濟呈現高關聯度,一旦口岸經濟因國際政治、經濟等等因素受到影響,對河口縣域經濟的影響極大。2008年4月,百年未遇的國際經濟危機導致越南經濟危機全面爆發,口岸進出口貿易造成了較大影響,越南盾急劇貶值,已簽訂的合同履行成本增加,貿易風險加大,口岸經濟急劇萎縮,導致河口縣域經濟大幅下滑。因此縣域產業結構較單一,產業加工能力較弱,產業鏈短,口岸只起到了“通道”作用,口岸經濟對地方經濟拉動作用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2河口口岸經濟對國家邊貿優惠政策過度依賴。邊貿是河口縣的經濟支柱和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口岸貿易每年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達50%以上。由于河口發展邊境貿易的基礎和條件還非常薄弱,對國家邊貿優惠政策的依賴性較大,邊貿政策與河口邊貿興衰呈高度相關。國家出臺一個好的邊貿政策,帶來了當地的經濟繁榮、貿易增長。反之,就如1996年國家取消邊貿進口免稅優惠政策和邊貿企業經營權自主審批政策,河口邊貿大幅萎縮,連續九年徘徊。
3基礎設施仍然滯后于提升沿邊開放的要求。雖然近年河口口岸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昆河公路的開通將緩解運輸成本高、大噸位集裝箱難以通行等等問題。但是要提升沿邊開放,還存在基礎設施上的制約:一是口岸貨場的功能、設施不完善,河口現在只有河口口岸一家集物流、倉儲、檢驗檢疫、查驗的貨場,其余貨場均是小型停車、換裝貨場,規模小,分散各處,相互隔離,倉與倉之間沒有轉接業務,不能轉倉,不能資源共享,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二是邊民互市交易沒有建成劃行歸市的市場,需要進一步規范。三是滇越米軌鐵路“老、小、難”制約仍將持續,部分企業已在其他口岸尋找更為便捷的出貨渠道。四是紅河航運開發滯后。基礎設施仍然滯后,使得人、車、貨進出及通關速度和效率受到影響,進一步提升河口口岸對外貿易受到制約。
4邊境貿易仍然是雙邊貿易最重要的方式。多年來,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對東盟一般貿易的優惠政策,并大力加以引導,但河口與東盟國家邊境小額貿易卻未等到較大的提升和發展。2005年,邊境小額貿易“不降反升”,首次超過一般貿易,成為對東盟最主要的貿易方式;邊境貿易的持續繁榮,雖然對促進經貿交流,增加邊民和地方財政收人,活躍口岸經濟,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不過,這種僅僅依靠地緣優勢和互補性資源輸出的邊境貿易,遠遠不能適應十七大提出的提升沿邊開放的需要。
三、河口提升沿邊開放的路徑選擇
(一)建立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平臺,推進河口開放型經濟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及前期醞釀準備工作,積極爭取并加快河口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平臺建設的條件已具備。
1目前“中國—越南河口經濟合作區”項目已取得了三方共識。跨境經濟合作區是一種世界性創新的雙邊合作方式,河口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建設將是一個集邊境貿易、出口加工、邊境旅游和邊境物流于一體化的綜合經濟合作區。中國方面。中央和云南省政府一直以來積極助推;越南方面的態度也十分積極、明朗;同時該項目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作為GMS合作重要項目的援華項目立項,并于2007年正式啟動時給予150萬美元的資金援助。UNDP的推動可以充分發
揮其協調能力和影響力,引起國際、國內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
2從國家戰略層面考慮,河口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建立,符合次區域經濟合作和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趨勢。國家應將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作為國家“提升沿邊開放”戰略的重要內容和試點項目之一,在國家層面高位推進。同時,合作區的建立也是斕一湄次區域合作和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施載體,直接關系到云南與越南該區域內經濟快速增長。合作區的建立可以極大地增強中國對東盟各國經濟主體的極化效應,符合中越雙方利益和深化雙邊經濟合作關系的長期發展要求,符合次區域經濟合作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趨勢,對云南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河口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設立創造有利條件。目前,河口國際口岸、公路、鐵路以及工業園區的建設正在緊張進行。中越跨境經濟合作核心區建設已啟動,雙方合計規劃面積為129.85平方公里。雙方確定“中越紅河商貿城”為跨境合作區的核心區,其中中方規劃建設2.85平方公里河口國際口岸北山片區,老街省規劃建設2,5平方公里的金城商貿區,合計5,35平方公里;越南方老街口岸經濟區、騰龍工業區、貴沙礦區正在逐步完善規劃建設中。目前越方已完成“三通一平”;中方區內三條主干道路、聯檢驗放大廳和國門、驗貨場、界河治理三期工程、紅河公路大橋六大基礎設施項目已完工或趨于完工。
4云南區域內“昆河經濟走廊”建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昆明—河口經濟走廊產業分工格局已成型。在云南省走廊沿線中,省會城市昆明、玉溪、紅河、文山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聚集型的產業群。中方以昆河經濟走廊云南段的昆明、紅河、玉溪、文山四個州市的城市經濟和工業園區及物流網絡為支撐;越方以昆河經濟走廊越南段的河內、海防、廣寧等省市的貿易和主業產業及港路物流網絡為支撐。形成了北起中國昆明,南至越南河內,上下游銜接,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產業分工格局。昆河經濟走廊建設格局已形成促進中國紅河一越南老街跨境經濟合作區先行示范的局面。
(二)河口跨境經濟合作區以六個提升為支點撬動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和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大市場
1提升當地政府制度創新力。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政府還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因此,要提升河口沿邊開放,首先,應提升當地政府管理的協調力,進一步理順責任、義務、權利相互背離關系,把職、責、權及監督機制集于一體,才能做到有職有權,實現有效管理,減少管理體制所帶來的耗損。其次,創新邊境地區對外開放的新模式。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大膽創新,在政策優惠先行先試,制度創新先行先試,沿邊開放先行先試,推進邊境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再次,獲得國家戰略支持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成功的基礎。地方政府方面應進一步創新思路,積極主動實現內外聯動力、高層互動、上下互動,使跨境合作區最終得以成功批準。
2提升河口經濟自生能力。培育特色產業群,提升河口經濟自生能力,拉伸產業價值鏈,與口岸經濟形成互動機制。昆河高速公路開通后,制約工業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基本解決,凸顯的區位優勢日益引起國內外客商的投資興趣,充分利用越南資源、市場發展加工貿易前景廣闊。許多在河口通過對外貿易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的外地企業家,已有就地轉向發展邊境加工業的趨勢。所以,在目前繼續發展壯大口岸經濟的同時,做強河口工業經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做大工業經濟總量,大幅度提高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和在GDP的比重,從根本上改變河口“工業短腿”的狀況,增強河口經濟自生能力,形成多元經濟發展的格局。
(1)拉伸重點企業的產業鏈,完善產業配套是加工貿易發展的大方向。產業鏈的長短,決定了行業賺取利潤空間的大小,河口應積極依托“昆河經濟走廊”產業帶,將現有的產業鏈向上、下延伸,拉長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配套,引導幫助企業在河口發展粗加工和精加工,進而讓“無根工業”扎下根,支持有實力的大企業向深加工發展,努力做強做活邊境貿易,提升河口對外開放水平。(2)積極融入個開蒙城市群。以優惠的貿易政策和發展環境,吸引投資,聚集經濟資源,壯大經濟實力,以中國紅河—越南老街跨境經濟合作區作為昆河經濟走廊的切入點,盡快建成昆河經濟走廊上重要的國際口岸和前沿增長極。(3)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河口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生產和加工型企業的發展,必須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帶動全縣的外貿發展,即扶持培養骨干外貿企業、大力發展品牌企業。結合實際情況,利用現有政策進行重點扶持,使其對本縣、乃至其他區縣企業的進出口產生集聚效應,提高市場占有率和控制力。吸引云錫、云銅、云冶等大企業進入;越南是全球主要的農水產品供應國之一,有利于就地利用既有的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河口可利用進出口貿易政策,大力發展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培植財源,推動加工業的快速發展。
3提升出口產品結構。河口口岸出口產品主要是資源性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低,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發展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及深加工農產品是河口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對這些產品出口應給予適當優惠。同時,結合國家降低或取消資源性產品出口退稅率,甚至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導向,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擴大國內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生物醫藥、綠色食品開發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等產品的出口,從而優化河口口岸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口岸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4提升河口邊境旅游業對經濟的牽引力。旅游業是帶動力非常強的產業,河口面向越南豐富旅游資源和東南亞旅游客源市場,背靠的是中國的旅游大省云南;大力培育河口邊境旅游,是河口經濟多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首先,應加大河口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與越南的合作,實施跨國經營戰略。其次,在旅游合作方面,實行營銷聯動合作,整體推進。可搞跨地域聯合,聯手進行營銷,以形成規模產生合力。再次,實行區域內旅游資源整合。比如,可通過“兩廊一圈”機制將邊境旅游、西南區與東部旅游連通起來,對中越“紅色旅游區”和綠色旅游的資源整合,打造邊境旅游品牌項目,提升中越邊境地區旅游品牌。
5提升口岸資源整合力。開發并整合邊境資源,邊境資源最主要的是跨境網絡資源,例如,邊民的跨境社會關系網、企業的經貿網與產業鏈、交通運輸技術關聯網、城市網絡以及國家與地方政府的跨境協議網絡等等。開發、整合這些資源,將使其整體效能得以發揮。對于跨境人群、人才、民族文化等本地的知識、智慧產權資源,應實施保護式開發。
6提升物流信息系統與信息平臺的建設。河口的區位決定了其是中國向東南亞實施全方位開放的前沿窗口。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加快,河口將成為連接中國大西南和東南亞的公路和鐵路交通樞紐,將成為中國一東盟物流中心。然而河口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落后、人工重復操作、人力資源內耗等問題依然存在,實現物流企業的規范化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以應對國內外物流企業的競爭,已經成為提升河口口岸貿易的當務之急。
按照十七大精神,提升沿邊開放水平,是實現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可或缺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至今國家未在西部邊境地區設立過特區,按照國家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和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戰略目標和云南省“建設五大通道,構筑五大平臺,推進六大產業合作”的訴求,在河口設立沿邊開放先行示范區,創新開放模式,把河口培育成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新亮點;從國內看,有利于區域平衡發展,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利于推動沿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從國際區域格局看,有利于與東盟的合作,有利于推進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實現中國東南有深圳,西南有河口的對外開放格局。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