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摘要:以重慶市13個區縣單元為研究對象,選取反映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其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將重慶市這13個區縣劃分為發達地區、中等水平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三類,分析評價各類型的經濟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經濟發展;重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3-0122-02
一、引言
重慶位于東經105°17′~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轄區東西長470公里,南北寬450公里。地界東臨湖北、湖南,南接貴州,西靠四川,北連陜西。重慶地處長江上游經濟帶核心地區,中國東西結合部,是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開發地區。2007年全市共轄19個區,21個縣(自治縣),這之間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經濟增長速度都存在較大差異。本文應用主成分分析對重慶市的13個區縣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二、經濟發展綜合評價
1指標體系的建立。評價經濟發展水平,必須建立適當的指標體系。結合重慶市具體情況,綜合國內外相關資料,本文選取了人均GDP,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區縣級地方財政收入,專任教師數,進出口總值,工業總產值,公路貨運量共計11個指標建立指標體系,其中數據來源——重慶統計年鑒(2008)。
2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就是設法將原來眾多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相互無關的綜合指標來代替原來指標。
本文首先對11個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利用SPSSl7.0軟件對標準化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貢獻率、累積貢獻率(表1)與主成分載荷矩陣(表2)。

表1中列出了所有主成分,且按照特征根從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從表1中可知,第一主成分特征根為7.097,方差貢獻率為64.514%,前三個主成分累積貢獻率為90.391%,根據提取主成分的條件(特征值大于1),結果中提取了三個主成分。
從表2中可知,第一主成分在人均GDP,第一、二、三產業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區縣級地方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上載荷較高;第二主成分在專任教師數上載荷較高;第三主成分在進出口總值,公路運貨量上載荷較高。
用表2中的數據除以主成分相對應的特征值的平方根便可得到三個主成分中每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特征向量),從而得到三個主成分F1,F2,F3。

F1=O.30*X1+0.29*X2+0.35*X3+0.35*X4+0.34*X5+0.35*X6+0.35*XT+0.25*X8+0.18*X9+0.33*X10+0.14*X11
F2=0.40*X1-0.44*X2+0.08*X3-0.02*X4-0.09*X5-0.15*X6+0.16*X7-0.53*X8+0.14*X9+0.16*X10+0.51*X11
F3=-0.02*X1+0.13*X2-0.14*X3+0.11*X4+0.22*X5+0.14*X6-0.06*X7+0.03*X8-0.71*X9-0.25*X10+0.56*X11
雖然主成分F1,F2,F3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但是單獨使用某個主成分并不能對各區縣的地位作一個綜合評價。所以,我們將每個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總的特征值之和的比列作為權重計算主成分綜合模型:

其中:λ1=7.635,λ2=1.343,λ3=1.133
由此計算出各個區縣的綜合得分及排名(表3)

三、綜合評價
根據主成分分析中,可以看出這13個區縣的經濟水平差距較大,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性,分值為正的只有4個區縣,這4個區縣都有很明顯的地域優勢,最高綜合得分與最低綜合得分相差5.86,表明這些區縣差異顯著。
對于第一類的涪陵區、江津區、永川區、長壽區在地理位置上離主城區較近,屬于1小時經濟圈,擁有能夠支撐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工業基礎雄厚,產業結構較完整,交通發達,是重慶市經濟較發達地區。
對于第二類的開縣、南川、大足、潼南、云陽、萬盛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有很大發展潛力,但產業結構不完整,在重慶屬于中等發達地區。
對于第三類的豐都縣、秀山縣、酉陽縣少數民族較多,交通欠發達,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較低,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較低。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