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芹
摘要:通過對產業集群重要性的回顧,提出了中國欠發達地區也可以通過產業集群戰略的實施發展區域經濟的思路,并對欠發達地區實施產業集群戰略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產業集群;欠發達地區;集群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3-0175-01
產業集群在國外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研究產業集群及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對經濟布局的合理化、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區域的競爭優勢和建立空間創新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20世紀7Q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產業集群研究熱。就競爭力研究而言,它強調的是創新;就區域經濟研究而言,它強調的是自立型發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是產業的競爭優勢,而產業競爭優勢來源于彼此相關的企業集群(Porter,1998)。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強大的競爭優勢早已引起國外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已有包括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等16個國家參與了集群研究和討論。2001年1月23—24日,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國土規劃與區域行動議會(DATAR)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一個世界性的大會(World Congress on Local Clusters:Lo-cal Networks of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Economy),探討世界經濟中的地方企業網絡——地方集群。該會議規模空前,參與組織者還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A)和世界銀行等5個國際組織和法國經貿部等10個法國組織,來自43個國家的官員、企業代表和學者1000多人出席了會議,140多人在大小論壇上發言。這標志著發展地方企業集群已經成為各國公共政策中的熱點。20世紀后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加速推進,新時期的產業空間集聚方式和動力機制,與傳統意義上的集聚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方面,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知識、信息、技術等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見突出,這些要素的合理配置,已經或正在成為企業或產業發展的永續動力,影響到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也影響到產業或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直至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涌動,加速了知識、技術、信息、資金等要素在全球的轉移與擴散,也推動了產業的國際地域分工進程。許多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需要企業在世界范圍內來搜尋、組織和合理配置資源。而與此同時,這些要素又是以特定的區域作為其空間載體的。一些產業或部門在全球范圍內組織和配置資源的過程中,也選擇某些特定的地域來集聚、發展,從而形成了一些新的產業集聚區或產業集群。意大利的東北部和中部地區(“第三意大利”),美國的高技術產業基地——硅谷、波士頓128公路以及得州的奧斯汀,英國的劍橋工業園,印度班加羅爾地區,以色列特拉維夫地區,法國索菲亞地區等等。在這些產業園內,不僅其產業內部的專業化程度高,而且區內專業化的企業之間經常協作,企業生產的效率不斷增加,因而導致區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競爭優勢的獲得。
從實踐方面看,企業集群戰略也遠未進入各級政府的決策視野,僅有浙江廣東等少數省市將培育和發展區域集群(特色產業區)內化為產業政策的自覺行為。這種現象的存在,與我們沒有充分認識集群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是分不開的。結合中國的發展實踐來看,由于20世紀80年代初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客觀上加快了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流動與有效配置,也促進了國內各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迅速出現了一些經濟快速增長、對外開放程度高、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區以及京津唐地區等區域分別涌現的一些專業化產業的集聚區(深圳、東莞、溫州、寧波、蘇州、無錫等)。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各地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高新技術產業迅速興起,一些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正逐步發展成為專業化的產業集群。以上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目前仍保持著旺盛的增長勢頭,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良好基礎,能夠較快地適應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挑戰。在前不久公布的第三屆全國百強縣名單中,東部地區有94個縣人選,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有三個縣人選。值得關注的是,蘇浙魯三省占了69個,其中江蘇占21個,浙江占27個,山東占21個。為什么這三個省有如此多的縣區入選百強呢?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當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陜速增長的局面時,我們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發展狀況卻顯得滯后,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夠景氣,直接影響西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從東部強省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發展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是一個被實踐證明了的渠道,東部地區可以發展產業集群,我們廣大西部地區也可以,但絕對不是照抄照搬,我們要發展具有西部特色的產業集群。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