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平
【摘要】我國的農業法制建設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的3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通過對當代中國農業法制建設的梳理、總結,從而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
【關鍵詞】農業 法制建設
一、農業法制建設在整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人口多,耕地少,近13億人口中有9億多是農民,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這是最基本的國情。農業不僅為我們提供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為 工業 提供主要原料。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狀況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關系到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定。沒有農業的發展和發達,就難以實現現代化,就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農業的發展固然離不開自然條件、技術條件、勞動力資源,但也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環境。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對促進農業發展、保障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加強農業法制建設,不斷為農業的資金投入、 科技 投入和農產品的產、供、銷、運等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才能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二、農業法制建設要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為中心
首先,農業法制建設要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農業立法,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深化以市場取向為目標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發揮各類中介組織的作用;理順水資源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提高用水效率。其次,農業法制建設要尊重經濟 規律 ,有利于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確定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不合理的生產關系,建立健全國家對農業的宏觀調控機制。無論是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要素的配置,還是農業生產活動,都必須尊重經濟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市場不是萬能的,本身存在著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資源有其特殊性,農民這一弱勢群體還沒的成為成熟的市場主體。這就要求我們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機制的作用。農業領域立法只有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保障市場機制在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要素的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并強化國家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力度,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確保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第三,要依法強化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于農業受自然條件的 影響 較大,我國農業生產手段又比較落后,農民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從事農業的比較效益較差,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然是一個脆弱的產業;農民的經濟實力較弱,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農民也必然是一個弱勢群體,尤其是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將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參與經濟全球化,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作為弱質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更需要國家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制度加強對農業和農民的特別保護。
三、農業法制建設要體現改革的精神,把體制創新擺在突出位置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還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改革也是革命,必然觸及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諸多領域深層次的矛盾,涉及錯綜復雜的權利和利益關系,在前進中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和矛盾是難免的。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越來越需要運用法律、法規推進整體的和配套的改革。就農業領域而言,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體制問題。適應這一新的形勢,農業法制建設、特別是農業立法要注意體現改革的精神,把體制創新擺在突出位置,突破影響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通過加強農業法制建設來規范、引導、促進和保障農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建立運轉協調、靈活高效、政策透明、管理 科學 的農業管理體制,使農業行政管理職能切實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農業行政組織結構,實行精兵簡政。要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職責權限,明確職能分分,相同或相近的職能交由同一個部門承擔,克服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多層管理的弊端。
四、農業法制建設、特別是農業立法要體現黨中央有關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一系列重大決策
我國的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并以磅礴之勢迅速推向全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認真總結30多年來農村改革積累的豐富經驗,把黨中央關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法律化、制度化,對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自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推動農村乃至全國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通過立法程序,把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廣大農民的意愿,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特別是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上升成為法律、法規,使農業、農村問題立法進程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相適應,以確保黨的農村政策的長期性、穩定性,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保持農村的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提高黨和政府在農村中的威信,從根本上保障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