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2005年金秋十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全會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從戰略全局出發,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這一決策像一聲沖鋒的號角吹遍了大江南北,也激發了廣袤黑土地上千萬民眾的滿懷豪情,開始譜寫了建設美好家園的新的歷史篇章。
運籌帷幄科學謀劃宏偉藍圖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短短的5句話20個字,內涵深刻、內容豐富、目標明確。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如何按照這5句話20個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任省長王珉指示,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立足省情實際,著眼長遠發展,以科學系統的規劃為先導,探索具有吉林特色的建設道路和建設模式。按照省領導的指示要求,時任省農委主任王守臣立即組織力量,著手研究謀劃全省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就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閉幕不到一周的時間,吉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開始進入了醞釀編制程序。
2005年歲末,北國大地寒風瑟瑟,白雪皚皚,省農委的辦公樓里卻燈火通明,徹夜未眠。大量的調研素材堆積如山,各路意見建議蜂擁而至,研究討論之聲此起彼伏。2006年1月6日,歷經70多個日日夜夜,幾經征求意見、反復論證修改的《吉林省2006—202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綱要(草案)》擺在了參加省委常委會議的領導面前。與會領導一致表決通過《實施綱要》,并決定以2006年省委一號文件形式迅速印發各地各部門。這是全國第一個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
省里的總體規劃出臺以后,各級紛紛而動,各市(州)、縣(市、區)著手編制實施細則、方案、意見,鄉(鎮)村兩級開始編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一些縣(市、區)著眼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開始編制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并按照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實施新農村建設。四年來,全省所有縣(市)全部制定了縣域鎮村體系規劃,302個建制鎮、2689個行政村編制了建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和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完備的規劃體系和建設方案,不僅勾畫了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凝聚了各方面力量,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的科學建設,使新農村建設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序推進。
以點帶面形成梯次推進格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的歷史背景下推進的一項新的宏偉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可以借鑒,況且各地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如何扎實有效地推進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按照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要開好頭、起好步地要求,省委、省政府決定,吉林省新農村建設要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先易后難,分層實施,防止大轟大嗡,急功近利,確保良好開局,取得實效。按照這樣的工作思路,2006年和2007年在充分考慮各地農民意愿、經濟實力、建設基礎、鄉風民俗、區域布局和組織能力等綜合因素的基礎上,全省啟動實施了“百鎮千村”試點建設,102個建制鎮、1127個行政村(國有農場)作為先行試點,率先進行新農村建設,在體制機制、方式方法、標準模式、途徑措施、配套政策等10個方面進行了摸索實踐,為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兩年的建設,使試點村鎮發生了重大變化,周圍的鄉鎮和村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紛紛要求加入新農村建設的行列。通化縣委書記龐慶波說,“我們不僅要建設好試點村鎮,更要在全縣范圍內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快建設步伐,讓新農村建設成果惠及全縣人民。”此言一出,東遼、敦化、雙陽等縣(市、區)也紛紛要求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鑒于此,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08年開始全省新農村建設由試點階段全面轉入深入實施階段。恰逢此時,黨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取得重大進展的新要求,我省的建設思路和安排部署與中央要求不謀而合。
為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設步伐,2008年5月,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意見》,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深入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這兩個文件,猶如滾滾春雷響徹吉林大地,再次激發了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干勁和熱情,全省新農村建設由試點村鎮全面轉向千村推進和整縣推進,推進覆蓋面大大擴展。四年來,全省共啟動建設了3331個村、108個鎮、10個整體推進縣(市、區),分別占全省行政村、建制鎮和縣(市、區)的35.8%、25.5%和16.7%,形成了點面結合、梯次推進的建設格局。
多方投入建立合力共建機制
眾人拾柴火焰高,萬人劃槳開大船。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步驟,是惠及億萬農民群眾的民生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參與和支持。為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集中投入到新農村建設,早在2006年初,省委、省政府就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通過打造社會合力共建新農村的“四駕馬車”,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幫扶工作機制和政策機制。
其一:健全的組織機構。省、市、縣三級都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相關部門參加的新農村建設領導組織機構,總數達到71個,其中常設機構33個,較好地發揮了規劃制定、綜合協調、指導調度、監督檢查的作用。四年來,省、市、縣三級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到點調研和現場辦公累計達19160人次,平均每年4790人次,每年每個新農村建設點都有4名以上領導現場辦公,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領導重視程度之高、下的力量之大、解決問題之多,前所未有。
其二:多元的投入機制。為了解決資金投入問題,從新農村建設伊始,就注重發揮省級專項資金的引領帶動作用,采取獎勵、獎補、整縣推進、部分項目定額補貼等有效辦法,有效帶動各級、各部門和廣大農民群眾投入熱情。四年來,省級專項資金累計投入7億元,市縣投入、部門投入、集體和農民投入、社會各方面投入大幅增長,促進了涉農資金項目整合,帶動各方面投入128.16億元,省級專項的放大效應達到1∶18.3,形成了新時期農村建設投入的新機制。東遼縣通過“獎補”每年整合涉農資金2000多萬元,帶動農戶投入1億多元。
其三:有效的幫扶制度。為充分調動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通過領導聯系、部門幫扶、大專院校支持等辦法,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幫扶責任制,使各方面責任規范化、制度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50多名省級領導、185個中省直部門單位、26所大專院校通過對接明確了幫扶責任。市(州)、縣(市、區)參與幫扶的領導1810名、部門單位4898個。通過建立幫扶制度和落實幫扶責任,整合了力量、資源和投入,形成了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四年共落實幫扶資金13.9億元。
其四:完備的政策體系。從2006年到2009年連續4年的省委1號文件,從最初的《實施綱要》到具體的《政策意見》,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由宏觀要求到實際操作,一步比一步細化,一步比一步實化。正是通過這“四駕馬車”的合力拉動,形成了一整套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有效建設機制,進一步促進了公共財政向農村覆蓋,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向農村轉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持久動力和堅強保障,使我省新農村建設穩步向前推進。
全面發展著力打造嶄新面貌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缺一不可。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全省上下緊緊圍繞“八新”建設任務,統籌謀劃,合力施治,使沉寂多年的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呈現出產業發展與農民收入共同增長,社會建設和環境建設共同進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發展的可喜局面。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發展始終是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要務和重要支撐。四年來,全省新農村建設村鎮共完成產業項目12140個,總投資344億元,其中,農業項目3470個,工業項目1285個,商貿項目648個,休閑旅游項目229個。建設“一村一品”專業村1764個。新建設牧業小區524個,發展棚膜蔬菜(設施農業)21萬畝。產業項目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也發生重大變化,多數試點(推進)村鎮已由偏重糧食向糧、牧、特均衡發展轉變,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進一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全面加強。四年來,新農村建設村鎮共完成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6521個,總投資157.3億元。修建道路15540公里,完成飲水工程建設(改造)1499個村,建設沼氣、秸稈氣化等清潔能源34288戶,改造農村泥草房66299戶,修建村部1586個、文化活動室1593個、農民夜校978個、衛生室1664個,基本實現了安全飲水、有線電視、電話信息網絡、合作醫療、農村低保全覆蓋。
——農村面貌大為改觀。環境面貌既體現一個地方的精神面貌,也體現一個地方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四年來,全省各地堅持以開展環境整治月活動為載體,大力推進農村綠化、美化、亮化,完成綠化林帶13022萬延長米,建設休閑廣場919個,安裝路燈24033盞,修建排水溝渠48346公里、橋涵521個,改圍墻80496萬延長米,建垃圾集中處理站點30706個,建衛生廁所31.2萬個……農村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新風正氣正在形成。四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出發,加強了農村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宣傳培訓、樹立典型、星級文明戶評比等活動,在省里實施萬名村干部培訓的基礎上,各地開展專題宣傳8882次,培訓基層干部群眾73萬人次,農民知識層次、道德修養得到了明顯提高,崇尚科學、團結友愛、家庭和睦、民風和諧、勤勞致富的新風尚正在形成。
——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四年來,各地通過內部挖潛和外部拓展的辦法,增加農民的生產收入和工資收入。農民收入結構呈現多業進財、多渠道增收的新格局。2008年省級2182個試點(推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678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年增長12%,高于全省4個百分點。
——民主建設不斷加強。加強村級民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四年來,各地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狠抓村級領導班子建設,選用了一大批事業心強、能干事、作風正派的村級帶頭人。一村一名大學生的培訓計劃和人才服務新農村項目深入實施,新農村建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不斷強化。
高瞻遠矚大踏步邁向新征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回首1500個日日夜夜,勤勞淳樸的吉林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改變著家鄉面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面對更加美好的未來,為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實現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省委、省政府著眼于農村改革發展和吉林全面振興大局,決定從2010年開始,在縣域突破和百鎮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新農村建設再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千村示范。從2010年起,用三年時間,在全省選擇基礎相對較好、人口相對集中、空間布局相對合理、輻射帶動作用較強的1000個示范村,集中力量重點建設,強化基礎,完善功能,帶動周邊村屯發展。到2012年,示范村基本完成階段性建設任務。建設規劃科學合理,生產、生活、商貿、休閑等功能分區布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完備,村內道路、安全飲水、供電、清潔能源和泥草房改造實現全覆蓋;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廣播電視、信息通訊、文化體育、醫療衛生、人口計生、消防安全、科學普及和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全覆蓋;產業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村一品”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農村服務業配套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年遞增12%以上;農村人口質量和農民素質普遍提高,精神面貌大為改觀;社會治安和綜合治理全面加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創建平安村屯;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村屯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基本具備輻射帶動周邊、聚集要素和吸納人口的空間和能力。
在千村示范的基礎上,按照分層推進、梯次跟進的原則,著眼于構建新型村鎮布局體系,再規劃一批重點村,進行鞏固、完善和提高,從2013年起,分階段將這批重點村打造成示范村。到2020年,使這些示范村成為聯結城鄉、輻射周邊、功能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
——萬村提升。全省現有1萬多個村級單位,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的同時,到2012年,全面完成以清垃圾、清糞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廚、改廁、改圈,綠化、美化為內容的“四清、四改、兩化”綜合整治任務,村屯綠化覆蓋率達到25%以上,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全面形成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態環境。
通過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到2020年,把示范村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社會服務健全、文化生活豐富、管理民主規范的農村新型社區;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和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年遞增10%以上。其他村在縣域鎮村體系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推進合村并屯、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實現合理布局,協調跟進,農村面貌整體改觀,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又是今秋十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次踏上新的偉大征程。2700萬吉林人民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一心,奮勇前進,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的家園,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吉林振興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