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仁和鎮進行水稻品種多樣性混合間栽技術示范22hm2,設置對比試驗兩組,結果表現每hm2增產稻谷643.5—678kg,主栽種發病率下降8.7%—13.2%,病指下降1.2—3.6,成為增產防病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水稻 混合間栽 稻瘟病
1.材料及方法
1.1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主栽種為Ⅱ優162、Ⅱ優838(四川新都生產的雜交稻組合),間栽種為當地優質糯稻品種大白糯。
1.2示驗示范方法
1.2.1示范田設置
示范田設置在仁和鎮高寨村委會大丙西自然村,海拔1560m,示范面積22hm2,前作為小麥或蠶豆,為紅壤性水稻土,肥力中等至中上等,水稻生產條件良好。
1.2.2試驗田設置
試驗田兩塊,均設置在仁和鎮高寨村委會大丙西自然村,條件與示范田相同。小區面積200m2,為雙處理加對照的簡單對比試驗。
1.2.3技術措施
1.2.3.1品種選擇
根據水稻品種遺傳背景、抗病性、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進行選配。以當地應用的矮桿高產雜交稻Ⅱ優162、Ⅱ優838為主栽種,以當地高稈優質糯稻大白糯為間栽種,間栽種株高較主栽種高52cm,生育期較主栽種早熟7—10天。
1.2.3.2間栽方式及管理
高產矮桿品種(主栽種)按當地常規高產栽培方式栽培,株行距和密度與常規方法一樣,每隔6—8行主栽種多增加一行高稈優質品種(間栽種),間栽種叢距30—40cm,每叢4—6苗,每667m2間栽1500—2000叢,田間管理按常規高產栽培措施進行,葉瘟不使用農藥,穗莖瘟施藥防治一次。
1.2.3.3調整播期、適時間栽
如果混合間栽的兩個品種生育期不一致,可以通過播期調節。若兩個品種生育期相差不大的,可以通過采用延長遲熟種育秧時的蓋膜時間、浸種催芽時遲熟種先浸種催芽等方式調節。移栽時可以同時混合間栽,也可以在主栽種移栽后3—5天補栽間栽種。播種移栽應盡量在最佳節令進行。
1.2.3.4采取保健育秧措施
無論主栽種或間栽種,均應培育壯秧,為獲取后期產量奠定良好的基礎,應采取保健育秧措施,但由于品種特性的差異,目前利用的間栽種大多數不耐氮肥,若氮肥施用量過多,植株體內含氮量高,碳氮比失衡,就會導致移栽后萎蔫系數大,“換苗”嚴重,容易被主栽種蔭蔽,生長延后,影響產量,因而秧田應適施氮肥,以利移栽后迅速發棵。
2.結果
2.1示范結果
示范田依照代表面積,分三種類型田測產驗收,結果每hm2增產優質稻谷639kg,按優質稻谷市場價1.6元/kg計,每hm2增產值1022.4元,22hm2示范田總增產值22492.8元。田間觀察對稻瘟病有明顯的控制效果。
2.2對比試驗結果
2.2.1產量
2.2.1.1Ⅱ優838+大白糯,主栽種每667m2基本苗2.5萬叢,有效穗21.4萬穗,穗實粒數136粒,千粒重28g,產量807kg;間栽種每667m2基本苗1784叢,有效穗1.3萬穗,穗實粒數154粒,千粒重27.1g,產量52.8kg ,凈栽的Ⅱ優838,每667m2基本苗2.5萬叢,有效穗22萬穗,穗實粒數137粒,千粒重28g,產量816.9kg;Ⅱ優838與大白糯間栽產量859.8kg(807kg+52.8kg),較Ⅱ優838凈栽產量816.9kg增42.9kg,增5.25%。
2.2.1.2Ⅱ優162+大白糯,主栽種每667m2基本苗2.5萬叢,有效穗18萬穗,穗實粒數115粒,千粒重27.7g,產量572.5kg;間栽種每667m2基本苗1783叢,有效穗1.281萬穗,穗實粒數164粒,千粒重27.1g,產量56.7kg ,凈栽的Ⅱ優162,每667m2基本苗2.5萬叢,有效穗18.25萬穗,穗實粒數117粒,千粒重27.7g,產量591.5kg;Ⅱ優162與大白糯間栽產量626.8kg(572.5kg+54.3kg),較Ⅱ優162凈栽產量581.6kg增45.2kg,增7.77%。
2.2.2稻瘟病抗性反應
2.2.2.1Ⅱ優838+大白糯,Ⅱ優838凈栽種稻瘟病發病率27.5%,病情指數7.3,Ⅱ優838與大白糯間栽,稻瘟病發病率14.3%,病情指數3.6,間栽與凈栽相比發病率下降13.2%,病情指數下降3.7。
2.2.2.2Ⅱ優162+大白糯,Ⅱ優162凈栽種稻瘟病發病率13.7%,病情指數3.6,Ⅱ優162與大白糯間栽,稻瘟病發病率5.6%,病情指數1.2,間栽與凈栽相比發病率下降8.7%,病情指數下降2.4。
3.結果分析
該項技術由云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云南省植保植檢站共同開發。在國際國內具有先進性,理論基礎深厚,實踐可操作性強。應用品種具有多樣性,有利于病菌穩定性選擇原理和病害生態學原理的使用,通過多樣性混合間栽,達到控制稻瘟病的目的。經仁和鎮試驗、示范,證明其有效性,為稻瘟病綜合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減少了農藥用量,有綠色環保的優點;同時,利用高、矮桿品種,在田間形成立體群落,充分利用光、溫條件,增加了單位面積產量,達到增產、增收、增效的目的,利于優質稻開發與品種的保護利用。
譚思彥 仁和農技站站長,學歷:本科。研究方向: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