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瑜 祁西華
【摘要】本文從六個方面提出了企業集群化發展的政策建議:一是要積極進行規劃引導,建立特色工業園區。二是結合現有基礎,科學規劃產業定位。三是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企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四是制定企業集群發展的配套政策。五是積極支持產業集群核心企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六是培育有利于企業集群發展的區域創新環境。
【關鍵詞】企業 集群化發展
一、要積極進行規劃引導,建立特色工業園區
積極引導、合理布局,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比較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工業園區。以園區為載體,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及其關聯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引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集中到特色工業園區,把特色工業園區建成產業集群的載體,在園區內形成產業集群的生產基地和研發創新基地。
規劃產業集群是一項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根據當地企業經營模式和產業集群發展的態勢,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進行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集群規劃時,要考察市場、調研企業、座談政府官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市場規律、掌握企業需求,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力求制定的區域產業集群規劃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同時,各級政府在發展地方經濟時,都必須花大力氣解決“無產業集群不富、無支柱企業不強、無名牌產品不響”的問題。另外,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是企業聚集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也是在對產業集群的發展進行規劃的一個方面。
二、結合現有基礎,科學規劃產業定位
產業選擇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更是產業集群發展成敗的關鍵。不是所有的產業和產品都可以搞成集群,一個地區的經濟資源總是有限的,必須從實際出發,綜合考察資源條件、區位條件、產業現狀和市場前景等各方面的因素,科學確定優先發展的產業和產品。
三、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企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環境
根據國際經驗,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加強集群內上、下游企業、供應商的聯系,甚至和區外、國外廠商的聯系,促進企業間互助協作、同業對話,發揮企業間的協作效率。概括起來,這些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1)各種規范的咨詢和中介服務機構。(2)創業服務機構。(3)科技人才支持體系。(4)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四、制定企業集群發展的配套政策
建議政府出臺《關于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將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到應有的高度,對發展產業集群和建立特色工業園區的布局規劃、土地使用、稅費減免、信貸支持、資金引導等方面進行傾斜,鼓勵風險投資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積極介入產業集群發展,積極引導資金、技術、勞力、管理等要素向產業集群發展集聚。縣、區政府也應根據地方實際,積極出臺支持產業集群發展的優惠政策,并在編制規劃時對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進行規劃。
地方政府應該制定相關配套政策,使分散的企業逐步向集群規劃區集中,推動企業集群的發展。這些政策包括:(1)利用產業鏈進行招商引資,改善集群融資環境。(2)實施供給管理政策,啟動民間資金,充分動員民間資本。(3)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水平。(4)要發揮政府采購對企業集群發展的拉動作用。(5)系統推動產學研網絡融合,以鼓勵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創業,到企業兼職、任職或從事咨詢活動。
2008年7月,中共鄭州市委《中共鄭州市委關于繼續解放思想加快推進跨越式發展的意見》中也提到“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統一管理的原則,對空間相鄰、產業相關、條件相補的非同一行政區域的工業集群進行連片開發,盡快形成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集群,鞏固提升鄭州國家級開發區的地位,發展壯大升級開發區,規劃建設一批市、縣(區)級產業園區。
五、積極支持產業集群核心企業、龍頭企業的發展
首先,在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中,政府最核心的作用在于以科學的發展觀,用“看得見的手”制定政策支持措施、營造產業發展環境,通過產業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企業集聚和配套,實現上下游企業的集聚和產業鏈的延伸。并通過招商引資、培植產業龍頭企業等措施,引導本地產業升級,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實現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根本實現政府職能“從微觀管理企業到宏觀管理產業、從微觀經營企業到宏觀經營城市”的戰略轉變。其二,企業的作用是根據本地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經濟特征,主動進行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配套,在社會化大分工、大聯合的時代,一定要積極實現產品生產的配套和協作,縮短營銷半徑,降低經營成本,甘做產業集群中的配角,做專做強,形成“蟻群經濟”,通過上下游產業鏈的分工協作,產生良好的群聚效應,從而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其三,專家顧問和咨詢機構要當好政府的參謀,發揮自己熟悉市場經濟和產業集群中各行業的優勢,幫助政府進行產業集群的調研和考察,共同高起點地做好產業集群的規劃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增強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同時,地方政府也要善于運用專家“外腦”的優勢,在產業集群規劃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為我所用,充分借外腦、借智慧、借經驗,制定出符合地方經濟發展、可操作性強的產業集群規劃和政策措施,以此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增強城市和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六、培育有利于企業集群發展的區域創新環境
企業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而區域創新的可得性不僅來源于區域資金、人才和技術等資源要素的有效供給,更重要的還來源于區域創新的產業氣氛。這種產業氣氛一旦形成,就具有難以模仿和復制的特點。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有賴于區域的創新環境。筆者認為,國內有些地區的產業集群缺乏業績或面臨困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區域創新政策導向沒有跟上。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實施積極的集群創導,以促進競爭和效率為目標選擇政策工具,建設區域創新政策體系,不斷優化區域創新環境,提升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其一,將產業集群發展與政府服務創新結合起來。其二,創新產業集聚區域的社會文化環境。其三,促進企業成為科技自主創新的主體。其四,在區域范圍內要從產業政策轉變為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政策。其五,推進區域產業集群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