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靜
1 設計理念
探究性學習的實質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會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本文以《電阻定律》一課為例,根據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設計了一節探究式教學課——探究哪些因素決定導體電阻。
2 教材內容分析與學情分析
2.1 教材內容分析
《電阻定律》是高中物理新課程選修3-1的第二章《恒定電流》的第六節內容,它是《恒定電流》這一章的基本規律之一,電阻定律反映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及電阻率的定量關系,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只知道定性結論,故本節內容屬于發展和提高的范疇,也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
2.2 學生情況簡單分析
我所教的班級是高二年級的一個平行班,學生學習基礎一般,但是多數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初步掌握了實驗探究的基本程序(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方案設計→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釋現象);基本具備了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和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具有較好的思考與質疑、交流與合作的學習習慣。
3 案例描述與分析
3.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進一步深化對電阻的認識。
②理解和掌握電阻定律及電阻率的物理意義,并了解電阻率與溫度有關。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驗能力;通過理論探究,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④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假設與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等一系列探究過程,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掌握通過控制變量和對比、分析解決三個變量之間關系和數據處理等的科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并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
②通過動手合作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體會探究的樂趣。
分析 以上學習目標體現了新課程三維目標的理念,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目標只關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局限。同時,這些學習目標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夠達成和檢測的目標。因此,學習目標所用的動詞是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
3.2 重難點分析
(1)重點:電阻定律的得出
(2)難點:電阻率的理解
分析 對于重點,主要是通過課堂上師生一起合作探究導出定律。對于難點,主要是通過與電阻的比較,明確電阻反映導體本身屬性,電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屬性;通過介紹金屬溫度計和半導體溫度計,使學生知道電阻率和溫度有關。
3.3 教具
(1)教師用具:居民用電插座、燈座、多媒體課件、自制CAI課件、 幻燈片、投影儀等。
(2)學生用具:電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屬絲)、學生電源、干電池若干、電流表、伏特表、滑動變阻器、小燈泡、日光燈燈絲、導線、酒精燈、白熾燈(“220V、25W”和“220V、100W”)等。
3.4 教學過程
(1)隨堂實驗,引入新課
①教師提問:導體的電阻是由導體本身性質決定的,即導體自身的因素決定,那么到底由哪些因素決定呢?(學生猜想: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
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電阻的決定因素及定性關系,所以大部分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為了鞏固這部分內容,教師依據控制變量法(學生已基本掌握)設計了四個演示實驗。
②演示實驗
a、導體電阻與長度的定性關系
分析 圖1為電路圖,圖2為對應的實物圖。首先,我在幻燈片上給出電路圖和還沒連接的實物圖,動畫演示導線連接過程(采用滑動變阻器限流式連接)。然后,在講臺上連接好儀器并閉合電鍵、移動滑動變阻器的觸頭,要求學生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最后讓學生清楚:燈泡亮度變化→電流變化→電路的總電阻變化→移動滑動變阻器的觸頭改變其電阻的過程,不難得出定性關系: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導體長度越長其電阻越大。
b、導體電阻與橫截面積的定性關系
分析 首先,讓學生觀察“220V 25W”的白熾燈和“220V 100W”的白熾燈燈絲的粗細(橫截面積)。然后,把導線、燈泡、燈座、插頭連接好接入居民用電的插座并要求觀察燈泡的亮度。最后,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和電功率的知識不難得出定性關系: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導體橫截面積越大,其電阻越小。
c、導體電阻與材料的定性關系
分析 電流表為靈敏電流表,L1為鎳鉻合金、L2為猛銅合金(長度、橫截面積相同),圖3為電路圖,圖4為對應的實物圖。首先,我在幻燈片上給出電路圖和還沒連接的實物圖,動畫演示導線連接過程(采用滑動變阻器分壓式連接)。然后,閉合電鍵,讓學生觀察指針偏轉。最后,根據現象得出:導體的電阻與材料有關。
d、導體電阻與溫度的關系
分析 圖5是電路圖,圖6是實物圖。閉合電鍵同時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小燈泡亮度的變化,不難得出:導體的電阻與溫度有關。
(2)學生實驗探究
探究1 導體電阻與長度的定量關系
①電路圖如圖7所示,實物圖如圖8所示。
②數據處理
分析 學生在實驗室里2人一組,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用同一電表測量不同長度的金屬絲兩端的電壓并完成表格,在實驗誤差的范圍內,學生根據自己測量的數據得出:R∝L。
探究2 導體電阻與橫截面積的定量關系
①電路圖如圖9所示,實物圖如圖10所示。
②數據處理
分析 四根金屬絲完全相同的鎳鉻合金,滑動變阻器為分壓式接法,用靈敏電流計提高實驗精確度,學生根據測量的數據可以分析出:在實驗誤差范圍內,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的定量關系: R∝1/S。
(3)學生理論探究
由串聯知識:R串=nR0,
∴R∝L。
由并聯知識:R串=R0/n
總橫截面積:S=nS0
∴R∝1/S
故由R∝L,R∝1/S,可以寫成表達式:
R∝L/S或R=ρL/S
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串并聯的電阻知識,因此推導上面的結論難度不大。
(4)學生實驗探究、深化規律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測量R=ρL/S中的比例系數ρ?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長度用刻度尺測量,直徑用螺旋測微器測量,電阻用伏安法測量。
①圖13是電路圖,圖14是實物圖。
③數據處理
材料電壓U/V電流I/A長度L/m直徑d/m比例系數
分析 學生設計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后,可以通過測量出來的比例系數值,發現比例系數與材料有關。
(5)課堂小結、鞏固新課
①電阻定律的內容:同種材料的導體,其電阻R與它的長度L成正比,與它的橫截面積S成反比;導體的電阻與構成它的材料有關。
②數學表達式:R=ρL/S。
③電阻率ρ——描述材料導電性能有關的物理量。
a、單位:Ω?m
b、物理意義:反映物質對電流阻礙作用的物理量。
c、純金屬電阻率小、合金電阻率大(純金屬的電阻率很小,導線常用鋁或銅來制作。在20℃時,銀的電阻率最小,常用于精密集成芯片;合金的電阻率較大,電爐、電阻器常用合金制作)。
d、金屬電阻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常用的電阻溫度計就是利用金屬這種特性而制成的)。
e、有些材料的電阻率幾乎不受溫度的影響,利用這種特性常用來制作標準電阻。
(6)課堂思考、課外延伸
通過選取生活中的素材,如集成電路微型化的散熱問題、不合格電子產品的檢驗等,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引導學生從影響電阻的因素出發,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培養學生關注現代技術的意識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7)課外延伸
向學生介紹超導現象以及超導磁懸浮式高速列車,讓他們回去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什么是半導體,什么是超導體,它們各有什么用途。教師有針對性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僅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而且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求的精神。
(7)教學流程圖(見圖15)
4 教學反思
(1)本案例較成功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探究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設計理念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必要的選擇,精心設計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動態方案,給學生充足的探究問題(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過程的探究)的空間。
在本案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自己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課堂教學的進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和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掌握過程與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自己動手做實驗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知。
②重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從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再由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歸納出結論和規律,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本案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活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③注重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提出問題——進行猜想——確定方法——設計方案——實驗操作——數據處理——結論匯報”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始終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再發現”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從實驗中得出結論,體驗探索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2)本案例的不足之處及建議
①由于學生的探究過程需要設計電路圖、連接實物圖,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因此占用了較多時間。有些學生課前沒有作充分準備,建議教師讓學生課前先預習《電阻定律》這一節,同時在課堂上最好演示滑動變阻器的分壓和限流的連接方法。
②由于沒有對小組內各成員進行責任分工,導致在實驗探究的整個過程中出現了小組內一些學生忙忙碌碌,個別學生無事可做的局面。建議小組內每個成員分配具體任務,如實驗操作、記錄、匯報等,使每個成員既能各行其事,又能合作學習。
③學生做分組實驗的時間不能有效控制,這一部分沒有處理好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教學。
④由于時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測量電阻方案時只測一組數據是不夠的,另外學生在儀表讀數時沒有注意估讀問題。
⑤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難,教師應該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欄目編輯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