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東
摘要:攝影是一門融技術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課程,在培養學生科學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本文結合攝影校本課程的特點,探討攝影校本課程與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聯系及實施建議。
關鍵詞:攝影課程;開發;科學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2(S)-0076-2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行,地方與學校的課程決策權力不斷增強。新課程提倡各級各類中學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開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許多學校對開發校本課程做出了積極嘗試和努力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結合攝影校本課程的特點,探討攝影校本課程與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聯系。
1 攝影課程的特點
一般來說,中學生對攝影并不陌生,而且對此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開發攝影校本課程,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攝影知識和技術,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另外,攝影課程還有以下特點:
(1)與物理、技術等課程聯系緊密
開發攝影校本課程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攝影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提高對攝影藝術作品的分析和鑒賞能力。中學攝影課程的結構主要包括七部分:攝影術的誕生和發展、照相機、感光材料與應用、攝影曝光、閃光燈與濾光鏡、取景構圖、攝影實踐。攝影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物理、化學課程中的相關知識有緊密聯系。了解攝影的基本原理等知識可以促進學生對其它學科相關知識的掌握。另外,攝影與技術課程聯系緊密,讓學生掌握攝影的基本技能和攝影創作的規律與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提高。
(2)互動性和實用性
攝影課程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性和互動性。互動式學習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實際的攝影操作練習中,學生可以充分動手動腦,交流合作。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促進學生了解攝影原理,掌握攝影技術。另外,攝影體現了技術發展的時代特征,隨著各類攝影技術產品的廣泛普及和不斷更新,掌握攝影技術成為學生未來生活必備、終身發展有用的技術之一。攝影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幾乎所有學生對攝影都有濃厚的興趣,部分學生也有攝影經歷,因此開發攝影課程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幫助。
(3)創造性和藝術性
攝影課程強調學生在掌握攝影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在實踐操作中發揮創造性。攝影需要有獨特的視角和精湛的技術,因此,攝影課程要求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重視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對中學生而言,攝影課程在創造性和藝術性方面的要求不宜過高,但可以通過實踐來逐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
2 攝影課程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科學素質是指人們在獲得和應用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內在品質。科學素質的核心是科學方法與科學思想。所謂科學思想就是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進取精神,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造福。攝影課程中蘊含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的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攝影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方面具有濃厚的教育價值:
(1)攝影課程是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載體
攝影課程是一門科技課程也是一門藝術課程。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攝影的技術性逐漸向藝術性方向發展和轉移。攝影教學尤其中學開設攝影校本課程的目的也更加明確地定位于使學生在了解基本的攝影知識的基礎上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其藝術興趣及審美創造能力。通過攝影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能讓學生了解相關基礎知識,還能通過實踐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攝影方法,學會觀察事物和現象,根據主題確定拍攝對象以及取舍素材等。
(2)攝影課程是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獨特形式
攝影課程的一些基本特點,如愉悅性、互動性與實用性。這些特點決定了攝影課程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獨特性。攝影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充滿趣味的,因而在攝影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是愉悅的。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合理的分工與協作,并一起體會分享“滿意作品”的喜悅。
3 攝影課程運作模式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有力途徑
攝影課程的操作模式是將科學素質培養由可能性向現實性轉換的關鍵,其課程運作模式主要有協作與配合、生活與實踐、借鑒與創造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在實現科學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功效。
首先,協作與配合模式即攝像課程將學生置于必須以協調配合為學業順利進行之保障的人際環境中,使操作練習協作化、任務完成協作化、成果創生協作化的運作模式。在分工與協作的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步形成起責任意識,同時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和合作。
其次,生活與實踐模式即攝像課程將教學活動過程與主體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使理論教學實踐化、學習任務實踐化、學業考核實踐化的運作模式。康納爾在《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說:“為參與社會做準備的唯一途徑就是直接參與社會生活”。開放式的攝像教學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充當主人的角色,它讓學生深入生活挖掘題材,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同時,開放式教學有利于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
第三,借鑒與創造模式即攝像課程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學業任務和他人成果與經驗的積極運思,以借鑒的合理度和創新程度為學習過程和學業成果衡量標準的運作模式。通過借鑒他人的操作方式,逐步創造自己的作品。這種模式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發揮。
4 攝影校本課程在培養學生科學素質方面的實施建議
在實施攝影課程教學過程中,任教老師應強調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應重視攝影知識的教學,包括基礎理論、基本知識以及攝影發展史等;應強調課程與現代科技世界的聯系,讓科技教育在攝影課程中走近它豐富的原生態——用雙手、雙眼和內心去科學地探究世界。各級各類學校應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和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地方資源、校內課程資源,合理有效地開發攝影校本課程,以實現攝影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康納爾.20世紀世界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官宏云等.攝影課程教學數字化的實踐及研究.職業技術教育[J],2006(8)
[3]吳建.論新聞攝影教育改革.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1(11)
[4]肖偉奇.論在攝影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教育探索[J],2002(6)
[5]臧銳.論攝影教學中的審美素質培養.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J],2004(2)
[6]李敏君.關于科學素質教育的思考.教書育人[J],2001(5)
[7]羅明東.當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欄目編輯張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