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捷
【摘要】如何走出傳統語文教學的誤區,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一是掙脫舊的教學鐐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誤區。二是語文老師要指導學生改變單一從課堂獲取知識的途徑,走出只向課堂攝取信息的誤區。三是語文老師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華而不實的教學誤區。
【關鍵詞】語文教學誤區
一、掙脫舊的教學鐐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誤區
語文老師要做到與時俱進,永遠能與時代合拍。教師要打破沉悶的缺乏生氣的傳統教學法,對傳統的教育觀進行徹底的否定,要勇敢的摒棄傳統教法的束縛。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徹底地更新教育觀念,明白“教是為了不教”的最淺顯的教學原則,大膽的發動學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識的傳授永遠不如技能的傳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漁。其次,教師要研究教材和學生,吃透兩頭,教材中哪些是最應該講的又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嘗試創新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破疑。同時教師還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縛,因時制宜,大膽取舍,不求面面俱到,萬無一失;但求一點突破,學有所獲。要及時了解語文教學動態,針對學生的實際開展研究性教學,利用活動課來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提高語文能力。
作為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知識廣博一些,要成為一個雜家。上課時能旁征博引增強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語文老師更要關注社會關注生活,讓我們的教學更貼近學生更貼近生活。語文老師要改變“一支粉筆,兩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如果你無法給學生許多新的知識或喂飽他們,你最終將失去上帝—我們的學生,他們可以去上網絡學校,去尋找適合他們的名師,低劣的教學手段必然會被時代淘汰,低劣無能的教師也不可避免被淘汰的命運。內容的單調,氣氛的枯燥,方法的古板都會成為語文課的硬傷。傳統的教學不注重研究學生的做法應及時得到校正。所以,每個教師都要與時俱進,要掌握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的服務教學。我們只有熟練地駕馭它,才能勝任二十一世紀的教學。那種只抱著教學參考書布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語文老師要指導學生改變單一從課堂獲取知識的途徑,走出只向課堂攝取信息的誤區
筆者在教學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重視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課本為載體,向課外延伸語文課本的文章。教師講課時,不能眼光只盯住課內,要注意以篇引類,拓寬語文的空間。我們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每一單元課文時,注重的應該是交給學生學習這一類文章的方法。讓學生能以課本為載體,向課外延伸,這樣,有了老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語文教材把研究性學習引進到教學中,就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做法的校正,我們不能輕視學生的創造力,要重視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推行素質教育。當然,課本是我們教學的依據,我們不能拋開課本談拓寬,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課內知識夯實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學向縱深發展。
2.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名篇名著。為了改變許多學生閱讀面狹窄的現狀,我們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中學生應該涉獵的名著名篇。當然學生們一次讀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課業負擔過重。不讀,卻是語文學習的一大忌。為了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更上一個臺階,我們應該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閱讀中。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要讓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網絡攫取具有時代性的知識。事實上,網絡上有大量的電子書籍和文章,如果學生有了一定的過濾能力,是可以引導他們去涉獵的。寬帶拉近了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文學的距離,我們有什么理由拒絕現代文明的成果呢?
4.應充分發揮《語文讀本》的作用?,F行的語文教材,還出版了一套配合語文教學的《語文讀本》,其目的就是要與教科書配套使用,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課外閱讀。
《語文讀本》就是配合教科書從語言的綜合范例中學習語言培養語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課堂內容的延伸性,選用了與教科書內容相關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鑒賞性與知識性,能夠讓學生豐富文學底韻,增進文學素養;充實語文知識,增強讀寫能力。然而,現在很多語文老師都只重視教科書的傳授,即使有訂《語文讀本》,也是放任自流。學生剛拿到書時,有點新鮮感,但是隨便翻翻就束之高閣了,又怎能發揮它的效用呢?
可見,語文老師同樣不能忽視對《語文讀本》的導讀。總之,筆者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重視語文研究性教學的開展,重視《讀本》的導學,能引導學生自覺利用網絡資源,去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對某些名著進行研究,對提高廣大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極為有利的。
三、語文老師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華而不實的教學誤區
語文教改應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路子。語文老師要在認真鉆研教綱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閱讀,口語交際和作文等專項研究,要博采眾長。我們要避免固步自封,虛心的借鑒別人成功經驗,使自己也能在教學上形成獨特的風格。不管哪種教法,都必須符合我們的實際。
專家認為,課堂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對話、交往的舞臺,是引導、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場所;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在新形勢下,教師有必要重新認識“師者,所以傳遞授業解惑也?!碧貏e是語文教師,那課文中生動的情節總會讓一些教師產生不吐不快的沖動,但這博古通今、天馬行空的永遠是老師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學生的能力,它除了贏得學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實際上,學生什么也沒得到。往往聽了這樣的課后,私下了解學生,反映都不盡人意。但,目前的課堂教學仍存在著片面理解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現象,所以很多老師對課堂還是拿捏不準,怕放而亂,收而死,因而,學生的分組只是走過場,沒有真正發揮合作學習。還有就是有的老師本身素質不高,在教學中沒能很好的抓住有利的教學機會,不能給予適時的啟發,使得很好的教學機遇一晃而過。更為致命的是:在熱熱鬧鬧的教改中丟失了教學的最基本的東西—基礎知識的傳授,形成了課堂掌聲熱烈,熱鬧非凡,知識卻掌握不牢固。沒有應有的知識基礎,哪里還談得上發展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