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摘要】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幫助初學地理的學生學好地理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建議:一是研讀教材,培養學生梳理教材知識體系的能力。二是動手演示,培養學生空間想象的能力。三是結合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四是養成作圖的習慣,培養學生讀圖、釋圖的能力。五是運用有關手段如互聯網、報刊等獲取地理信息,培養學生主動尋求地理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培養能力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對于初學高中地理的學生來說,難就難在開頭,即“行星地球一章和地球上的大氣一章”。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從高中地理的學習開始,往往形成“兩極分化”的格局,一極是部分“開頭”開得好的學生,領悟到了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后的學習可以說“一路順風”,成績保持得很好;而另一極則是部分學生在開頭就被迎頭擊了一棒,從而喪失了學習地理的信心和興趣。如何幫助學生開好這個
頭,讓學生邁過“門檻”,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必須注重培養學生五個方面的學習能力。
一、研讀教材,培養學生梳理教材知識體系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學習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各科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原則。高中地理教學應根據地理學科特點,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地理閱讀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提取重要的地理“關鍵詞”,掌握速度和精讀的要領,把握中心思想,形成條理分明的地理知識網絡。比如,第一章新教材章首首先提出了六個問題,這六個問題就是本單元要解決的重點。因此,教師要圍繞這六個問題來設置學生的學習,指導學生地理知識組織策略,促進知識的鞏固,提高學習能力。并且,這一單元程序性知識相對較多,教師應注意學生對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圖示法、結構法、重組法等多種方法,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用自己的知識結構去同化新的知識,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地理成因的能力。例如,對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的學習,要讓學生構建起一個知識網絡,在此基礎上,注重了解每個學生學習中的難點,然后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
二、動手演示,培養學生空間想象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應引導學生在運用地球運動規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例如,在學習光照圖后,教師可先讓學生用地球儀說一說在不同季節的光照情況,再讓學生總結一下規律。如果用刀沿著地球表面的經線切一刀,切出來的兩個球體投影后是什么圖形?先啟發學生進行想象,然后動手操作。這樣做,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一舉兩得。蘇霍姆林斯基講“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地理教學中要使學生有親身參與的“體驗”,就應該讓學生盡量多地動手,給他們充分自主探索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事物的發展、變化的全過程。
三、結合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目前,地理教學不太受重視,除了受高考中占分比例較小的影響外,對地理學科的陌生、對其意義的漠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不少學生至今都認為(尤其是高一新生),地理就是學一些洲、國家,有哪些物產,有什么城市,地形如何,氣候怎樣,學不學關系不大,學好學壞不影響升學。家長、社會和一些學校領導、教師的看法也大致如此,因此,造成地理教育的困難和被動,教師也感到工作難以開展,有力無處使。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將地理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到學地理有趣、有用。一般做法是,在講授課本和大綱知識之前或之后以舉例的方式,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引起注意,然后再結合所學知識來分析所舉事例,加深理解,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例如,在講授天氣和氣候這個問題時,舉了一個例子:八十年代后期,我國長江中下游某省組織了一個經貿代表團去越南,某廠組織了大量的名牌產品及宣傳廣告品參加了此團。然而幾天下來,生意一筆未成,反而引起別人笑話,使廠長后悔莫及。原來此廠是專門生產羽絨服的。我問同學們,為什么會如此,部份學生不知所措,我再在黑板上畫出了越南的緯度示意圖,學生們恍然大悟,說越南是熱帶氣候國家,根本就沒有冬天。學生們哄堂大笑。這樣通過例子引進教學,既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認識到掌握氣候的分布和形成是有實際意義的。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更強了。依據大綱,不拘于教材,發掘教材中的有關內容,關注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是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筆者十幾年教學的心得之一。
四、養成作圖的習慣,培養學生讀圖、釋圖的能力
在“運用地圖”學習的眾多具體標準中,大部分是要求學生學習結束后能夠運用各類圖獲取需要的、有效的地理信息。地理教師常用“圖文轉換”來表述圖和文字之間的關系,把在圖上標出地理事物看作是“以圖釋文”,把在圖上填充地理事物的文字注記看作是“以文釋圖”。在這里可以從新的角度來闡述做圖與讀圖、釋圖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能在各類圖上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教學中常用的“以文釋圖”則是指將在各類地理圖上所作的地理判斷用文字表述出來,一般分三個層次:一是能夠根據圖敘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二是能夠根據圖進行分析,得出規律性的知識。三是能夠把圖中有聯系的事物,經過分析加以歸納和總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例如,學習光照圖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做實驗,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光照圖,并且讓他們繪制不同半球的光照示意圖。
五、運用有關手段,如互聯網、報刊等獲取地理信息,培養學生主動尋求地理信息的能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已進入課堂,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好這一工具,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自然地理學中的一些規律,學生很難掌握,筆者就讓學生上網查相關的資料,來幫助他們解決抽象的地理知識。在學天氣時,可以讓學生去查“麥莎”臺風對我國的影響,學生為了弄懂相關知識,就會主動查找資料,網絡就成了他們的“用武”平臺,大多數學生能夠找到相關的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他們獲得大量的地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