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寧
有人說,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他是一群孩子的頭兒,也有人說他是世界上最大的主任,影響著孩子的一生。每個班級有幾十個學生,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各人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各不相同,他們的年齡使得他們對事情的冷靜程度、分析處理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遇到問題、沖突,在班級干部解決不了,甚至還對班級干部的解決不信任的情況下。最后還得找班主任。他們總是把他們的班主任推上“仲裁”的席位,找你評理,請你評判。
因此我們班主任必須要認清自己的“仲裁”這一角色,切不可小瞧這一角色。有兩點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方面,教師的評判結果直接決定著學生自我認識與評價的方向:教師的評判標準與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做人標準與處世原則的確立。另一方面,學生也反過來衡量教師的仲裁水平。一個合適的裁決可贏得學生由衷的敬佩:一項不公正的結論又會影響教師的威信。因此,在我們班主任作“仲裁”時,須看清事實、慎重評價,既對學生負責,又對自己負責。
作為一名稱職的“仲裁”,我們的班主任不僅要有強烈的教育責任心、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深刻的判斷力,而且要掌握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教育評估的基本知識與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另外還應對下列問題有明晰的認識:
1、評判要公正,要讓學生感受老師的“嚴”與“愛”。評判前要了解事情的經過,面對學生間的問題和矛盾,教師要頭腦清醒,心如明鏡,評價標準明確統一,不可模棱兩可,一定不能以學生的成績好壞來作為評判的標準之一;評判應賞罰分明,不可各打五十大板,息事寧人:評判須分清功過,不可將功遮過,也不可以過掩功。教師要一碗水端平,不可厚此薄彼。尤其是對于班干部、優秀生,偏向他們實際上是在集體中孤立他們,也在無形中弱化了自身的教育力量。
2、莫把評判當“審判”。我們班主任是一個教育者,所面臨的并非總是大是大非問題,許多事情只是在學生正常成長中必然存在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大都具有共性,當然也不能排除偶然性和特殊性。因此對學生的評價須講究策略。地點靈活選擇,方式方法因人而異。特殊問題特殊對待,有時不僅要當眾“裁決”,還要背后談心,“判語”應褒貶適度,表述要委婉柔韌,不可單純強調“實話實說”。
3、不要為了評判而評判。對學生的學習、品行作出評估,是為了讓學生發現問題,找準癥結,采取措施,促進自身提高;對學生中的人際沖突進行評判、裁決,是為了化解矛盾,增進了解,加強團結。因此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還要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激勵性。不可感情用事,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決不可為了評判而評判,要以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班集體和諧發展為目標。
4、結果不等于“結案”。評價應建立在充分的調查研究與對學生全面了解的基礎之上。真實而科學的評估對制定教育措施、實施教育計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另外評判工作本身也能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作為我們班主任要善于對評判結果給予一定的觀察,要記錄好評價信息,千萬不能一判了之,要利用反饋信息幫助自己提高“仲裁”水平,幫助學生訂計劃、抓落實、促提高。
5、事后多觀察學生,善于進行心靈溝通。將心比心,老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要允許他們改正錯誤,給他們時間和機會,畢竟我們也是在一個個錯誤中成長的。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反應,進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及時調整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總之,好的班主任不僅僅是教好書、搞好班級衛生、抓好班級活動,而且還應是個好“仲裁”,才能促進他們健康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