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凱
2月上旬,在對證監會包括黨組副書記在內的3個副部級崗位干部選拔任用的民主測評會上,蒞臨證監會的中組部人員一行,并沒有帶來“擬民主評議”的干部名單,而是由參會的正處、司局級干部按照空缺職位,全額定向投票推薦。雖然在會上推選人名單并沒有公布,但定向投票推薦這一程序對證監會的很多人而言都是第一次經歷,這使這則民主測評的新聞迅速在金融業內傳開。
事實上,按照2002年正式實行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規定,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必須經過民主推薦提出考察對象,而民主推薦包括會議投票推薦和個別談話推薦;領導班子換屆,民主推薦按照領導班子職位的設置全額定向推薦。也就是說,從2002年開始,對各級黨政行政職位進行任命前的投票推選,理論上就不是新鮮事了。
但是至今7年多過去,條例并沒有嚴格的細則約束和執行壓力,從中央機關到地方機關,基本上都是按照各自的詮釋施行,各地在干部選拔任用的具體程序上存在很多差異,投票推薦其實是少數。
目前黨內的選任、考評、紀檢一系列組織和紀律設置,基本上是在既有的政治制度框架下,能夠對代表國人行使政治權力的實際掌權者進行制衡、防止其走向失控的唯一約束。缺乏外部挑戰,對執政黨內理性的權力安排形成了考驗。在遵循憲法的基礎上,只有把黨內各個程序上可以進行的分權約束和民主手段最大程度地予以拓展,才可能實現不偏離執政意愿的政黨文明與進步。而可能會讓執政黨傷及筋骨的腐敗問題,正是從黨內選任開始的。甚至可以說,黨內選任的民主程序化能推多遠,政黨的進步空間就有望推多遠。
對于已經在操作的民主投票推選任用干部、公招選任干部(一些地方已進行的副廳級崗位公招備受關注)等,現在需要有具體程序的細則嚴格確認下來。黨政干部選任條例也可以根據黨章進行進一步的適度民主化修改,相比7年前,執政黨的外部環境和黨內干部的精英化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執政黨自律的成功與否,實際上代表了當今中國的成功與否。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的自我改良、自律、自強不容失敗。對于近年來熱議的黨政干部強制財產申報、政府政務信息開放等改革項目,各級黨政機關有必要在各級行政機關之前,率先行動。完善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權、保護網絡媒體這樣的公共信息與言論平臺,能最大程度減少黨內對內參信息的路徑依賴,提高自律的成功機率。
一個現代化的政黨,是現代社會中集體行動的最高組織形式,對內有凝聚集體行動的核心理論綱領,對外向公眾傳播自己的政治訴求。在其面向國內外受眾的政治傳播中,執政黨近年來在網絡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在某些宣傳上,政治傳播的語言仍令人十分遺憾地停留在改革開放前的話語體系中,和當今社會使用的大眾交流語言相差甚遠,更不要說與國際話語體系的差異。
目前怎樣由專門的政黨機構承擔公共傳播職能、黨的政治傳播語言與大眾語言相銜接,樹立黨的現代化形象,將是一個影響廣泛的必要工作。
話語策略只是問題的表象,長遠看,話語背后立黨的核心理論在新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環境中受到的挑戰,可能會成為更大的發展隱憂。現在需要有關方面動手做的,也許是從頭重新編譯外史原始理論,重新闡釋核心原典,對新的社會實踐以及多元理論的沖擊,做出卓有成效的對接與回應。這對提高馬克思理論在現階段中國社會的適用性有基礎性的作用。
例如,對“無產者”這個理論名詞的重新翻譯和解釋,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分層方式意義深遠。根據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分析,資本在生產中將社會分成的是資本投入者和受雇傭的勞動投人者,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受雇傭的勞動者之間的矛盾關系,而將它轉變成資產或者財產所有者與無資產或無財產者之間的矛盾關系,是一個錯位。受雇傭者不等同于無財產者,也沒有任何勞動者會以沒有財產為榮。
如果說在過去的一定歷史階段,無產者的分類也許曾經有利于當時政治斗爭的形勢需要,但在今天私人資本在中國已經成為普遍生產要素的新歷史階段下,執政黨需要能和當今現實銜接的基礎理論。如果能從厘清源頭開始,實現執政黨理論的再建構,將有希望為黨凝聚社會力量、為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拓展新的可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