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 波
仇和可能是中國當代名氣最響的市委書記。他在主政宿遷時的一系列超常規的激進改革使他被譽為“最富爭議的市委書記”,對他的熱議形成了醒目的“仇和現象”。隨著他升遷昆明市委書記,特別是2008年當選中國改革功勛(貢獻)人物,媒體對他的關切從不曾減弱過。而今年新年一過,市面上便出現了由兩位新華社記者撰寫的《政道:仇和十年》一書,言明其目的更是要給讀者“提供一個更加真實的仇和、全面的仇和、立體的仇和”。
為什么人們對仇和會有這種持續的興趣?按照仇和自己在接受兩位作者專訪時的說法,“媒體表面上在寫我,實際上在寫中國。我只是他們借以透視中國改革和命運的一個象征,一個符號。”
確實如此。表面上看,人們談論的是他個人的施政和他的經歷,但實際上,爭論的真正焦點是:轉型時期,究竟什么才是領導干部的為官之道?鑒于目前中國的治理結構,這個問題對老百姓和中國改革的命運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而仇和的施政和他的升遷剛好具有標本的意義。
“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德才做參考,后臺最重要。”在很多人眼中,這是現在官場的潛規則。具備相應條件,不犯錯就有機會升遷,哪怕不做事。但仇和顯然不信奉這套潛規則、1996年就任江蘇省最落后、貧困的沭陽縣的縣委書記一職后,仇和沒有“等、要、靠”,而是敢想敢干敢冒風險,對政治經濟社會領域采取重重非常規手段,銳意革新,強勢推進,硬是使治下的沭陽、隨后是宿遷市的面貌煥然一新。雖然他的激進和強勢給他招來了不絕于耳的轟炸,但政績卓著。即使是那些對他驅使整個行政系統服從于其強制性目標的強硬做法表示疑慮、擔心的人,也承認他是官員中的佼佼者,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仇和之后的升遷更體現了官方對他的肯定和當前積極的用人導向:在改革日益向縱深發展的背景下,寧要敢闖敢試的有“爭議”干部,只要他執政為民,而不用怕出事、不干事的“誤事”干部。
仇和在宿遷的10年最招媒體質疑的是他的“鐵腕行政”。2004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仇和曾表示,如果承認現狀的話,能不能用人治來推動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來推進民主呢?許多人對他的這個話很不認同,但從書中揭示的材料來看,筆者相信他說這個話的真誠性。真正有效的民主是在一個社會內部緩慢生長定型的,它絕對離不開內部精英的強有力推動。“媒體仇和”在評論的時候,對他在制度建設上的探索忽略較多,事實上,無論是仇和對官場風紀的強勢整肅,還是他對公推公選、任前公示等政改措施的著力推進,都顯示出了仇和本人的價值取向,這些行為也確實為中國的民主進程做了扎扎實實的一份工作。當然,過渡時代的優秀干部,就像魯迅先生在反省自己時說的那樣,也會難以避免地沾染不少“毒氣和鬼氣”。
筆者希望,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仇和”這些真抓實干又有幸握有權力的地方主要領導干部能更多地著力于制度創新和治理,使這塊土壤成為盛產為民做事的“清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