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時艱”與“薪酬狂歡”
(2009年第5期《“限薪令”的背后》)
春寒料峭之中,國企高管主動降薪的消息剛剛給公眾帶來一絲暖意和撫慰,不期卻被國泰君安的逆市狂歡戳痛了傷口。在經濟困難期,空氣里彌漫的都是裁員、降薪、財富蒸發的氣息,此情此景,叫公眾如何承受極少數人薪酬狂歡之重?如何喚起和提升整個社會共同應對金融危機的責任感和信心?
在我國國企治理機制不健全、內部人員控制嚴重的情況下,個別行業、個別企業打著激勵的旗號,簡單地和美國企業高管的薪酬對比或看齊,搞有嚴重“利益輸送”嫌疑的高收入分配機制,動輒上千萬的年薪在金融、地產等領域成為家常便飯,而這種所謂的激勵機制很難經受公眾在實質公平正義上的拷問。臺前大喊“共克時艱”,臺下盤算“薪酬狂歡”,這樣的國企高管未必只有一兩家。
遏制少數人的“薪酬狂歡”,僅靠道德無法救贖,僅憑一紙通知也太過柔軟。遏制天價薪酬,需要強制性的制度規定和系統的監督。如果僅僅流于泛泛的號召和一紙通知,不足以對高管的泛濫高薪構成威懾。當前,應該盡快完善關于規范國有高管薪酬的相關制度,要完善信息披露和加強監管。畢竟,全球金融危機告訴我們,一個縱容野蠻牟利的時代,最終踐踏的是公眾的錢包。
(令飛)
俄羅斯,我們對你認識多少
(2009年第5期《中俄石油協議:塵埃落定后的回味》)
自15世紀莫斯科公國興起擺脫蒙古人統治以來,俄羅斯就一直在擴張之路上狂奔,最終成為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在此期間,它從瑞典手中奪得芬蘭,從土耳其手中取得比薩拉比亞,從伊朗手中奪取了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的大部,從拿破侖手中取得法屬波蘭部分,又趁西方列強欺凌中國、清朝政府衰敗無力之際,以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瘋狂掠奪我國疆土150平方公里。在以武力支持外蒙分裂的同時,還強行霸占了外蒙西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可以說,沙俄是最殘暴、最貪婪的侵略者。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后,蘇俄為打破當時帝國主義的包圍,竭力尋找與中國交好的途徑和方法,甚至承諾將沙俄從中國掠取的領土悉數歸還中國。然而當困境結束,蘇俄就自食其言,不僅拒絕交還掠奪的中國領土,而且還竭力支持外蒙獨立,繼續從事分裂中國的活動。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的國力急劇衰落,為了找到牽制美國的戰略力量,俄羅斯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亞洲。于是,俄國人向中國伸出了橄欖枝。自此,中俄兩國進入了卿卿我我的蜜月期。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雖然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形勢迫使俄國不得不向中國示好,但俄國并未對中國放松警惕,它在與中國發起上海合作組織的同時,還和印度組建了杜尚別集團。在大幅裁減中俄邊境兵力的同時又在遠東舉行以中國為假想敵的40萬軍隊的大演習。在給中國出售武器同時又給印度出售更為先進的,同時嚴格限制高性能武器的對華出口。就連剛剛簽署的“貸款換石油”協議,也是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石油價格狂跌背景下俄方的無奈之舉,而就是這樣一個雙贏的協議,俄國國內還有大量的反對聲音,認為該協議出賣了國家利益。
俄國力圖重溫其昔日霸權的舊夢,中國國力也在持續增長,未來的世界中心必將轉移到亞太地區,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地域最廣的俄國都將扮演重要角色,兩國之間無論是合作還是斗爭都會牽動世界的神經。從長遠來看中俄關系課題的重要生將會取代中美關系,畢竟兩國之間擁有數千公里的共同邊界和與之等長的歷史恩怨,面對這樣一個鄰國,我們怎敢掉以輕心?
(喻芳)
先得讓內需具備可刺激性
(2009年第5期《經濟危機下的中國農村》)
當金融危機逐漸滲透至實體經濟,在外需一時難以提振的大背景下,刺激和擴大內需成了重點。面對8億人口在農村的現實,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市場注定在農村。因此,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看到中央陸續推出了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和農機補貼等活動,這無不是希望通過拉動農村消費來刺激內需。但從目前的局面來看,效果似乎不太理想。
我國現在51%的居民儲蓄率的確不低,央行多次降低存款利息,儲蓄率還是降不下來。一個明顯的困局在于,目前教育、醫療費用虛高,社保不完善,很少人敢大膽花錢。尤其在經濟危機的當下,農民工失業、大學生就業難,我們禁不住會反問,在沒有真正的社會保障體系、有效的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情況下,這樣的內需可刺激嗎?
社會如果不補上這些“木桶短板”,對內需的刺激可能會是徒然的。因為一個簡單的道理在于,這幾年,減輕農民負擔后,加上外出打工,農民手里的確有了些錢,但在目前的農民工失業潮下,那點緊巴巴的錢還敢花嗎?
作家米蘭·昆德拉曾言:“一切恐懼源于未來。誰不擔心未來,誰就天不怕,地不怕。”前段時間北方大旱,暴露出了很多農田水利設施的虛置與荒廢,現代農業的背景下,農村還如此的靠天吃飯,農民能不擔心未來嗎?怎么還能夠期待政府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能產生對內需的多大刺激呢?
(魯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