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良
摘要:學習動力理論是當前教育管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在系統的研究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動力理論、刺激強化理論和“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造成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包括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和學校、教師方面的客觀原因。最后,闡明了學習動力理論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方案。
關鍵詞:高校;計算機;基礎課;學習動力
中圖分類號:G633.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2-0220-02
一、研究的意義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意義:第一,通過發揮教師在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產生學習動力方面的積極作用,可以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效果;第二,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來設計教學,通過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可以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第三,師生之間的雙向信息傳輸與反饋,包含了知識的交往、情誼的交往、品德的交往,能使師生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第四,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好學”、“樂學”。
二、理論綜述
學習動力理論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動力理論、刺激強化理論和自我效能感理論。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動力是一種欲望或內驅力,即個體的本能和本能所引發的行為。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本能”或“欲望”所提供的能量是個體行為的動力。刺激強化理論認為,經過強化的行為傾向于重復發生;要依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獎勵策略;采用小步子原則,分階段設定目標,并對目標予以明確的表述;及時反饋和正強化通常要比負強化更有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強化對于人類的行為具有影響,但是,真正影響人類行為的并不是強化物,而是人們對于強化物的認識?!白晕倚堋崩碚撜J為,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的能力的信念,是個體自身潛能的最有影響力的主宰?!白晕倚堋崩碚撜J為,人的自我效能感來源于成功的經驗、替代性經驗(指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行為而產生的自我效能)和言語勸導等。在言語勸導中,教師要對學生抱有積極的信念和態度。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通過樹立學習榜樣、積極的鼓勵來促進多種合作活動。
三、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
造成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也有學校和教師方面的客觀原因。
(一)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高校計算機基礎學習動力缺乏的內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主動性日漸衰弱。大學生不明白所學理論知識在社會上如何應用,感到目標不明確,易產生“學而無用”的懷疑,這是造成學生學習動力缺乏的主要根源。第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它要求學生具備刻苦的精神。一部分學生思想里所存在的怕苦精神是導致學習動力缺乏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大學生心理素質差,影響學習興趣。學生人際關系中的敏感、焦慮、強迫、抑郁、偏執等心理疾病時有發生,這些癥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四,學科情感不良導致學習動力缺乏。大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特點缺乏了解,學習一段時間后,會對選報專業后悔。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計算機基礎學習動力缺乏的原因中,學校應承擔一部分責任。第一,計算機基礎課程目標不明確。當前,計算機基礎教育應該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既懂計算機又懂管理和經濟的通才,但一些學校仍沿襲舊有的教學模式,較多注重講授理論知識,忽視現實的社會需要。第二,計算機基礎專業特色建設力度不夠,學校對社會適應能力降低。計算機基礎專業無特色,導致學生難以保持穩定積極的熱情。第三,評價體系存在的局限性。計算機基礎教育不應該是應試教育,而是素質教育。而現實的情況是學校注重學習成績,而忽略能力的培養。
(三)教師方面的原因
計算機基礎教師因素導致學生學習動力缺乏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承擔社會壓力小,易形成惰性心理。計算機基礎教師缺乏必要的學術意識和上進態度。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長期以來平穩有序、缺乏挑戰的現實使教師教學水平不能逐步有序的進步。第二,教師教學觀念陳舊與教學方法單一,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過程。部分計算機基礎課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枯燥無味,沒有吸引力。教學方法單一乏味缺乏新意,正是學生學習動力缺乏原因之一。
四、學習動力理論在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方案
(一)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
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產生學習動力的關鍵是教師,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的途徑如下:第一,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好的教師在一節課開始時,會用精彩的導入把學生吸引到新課中來,或用復習上堂課的內容來慢慢恢復學生的注意力。同樣,優秀的教師通常會利用下課前的最后幾分鐘,制造學習高潮,或留下回味無窮的結尾。因此,培養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第二,完善教師的心理品質。教師應針對學生水平的不同,進行調整,要盡可能通俗易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將抽象的思維過程展開,讓學生不僅獲得抽象思維的結果,還要同時獲得它賴以形成的發展過程。第三,保持教師的心理健康,避免把不良心理狀態帶入課堂。教師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自卑心態嚴重;嫉妒情緒突出,在職務提拔、職稱評定等方面互相猜忌;虛榮心理明顯;焦慮水平偏高;性格憂郁孤僻;逆反心理較強。教師應通過調控自己的激情、保持樂觀的心境來化解自己的心理失衡。第四,培養教師良好的個性品質。一般情況,學生對教師則往往以情感取向。有效能的教師具有以下特征:合作、民主;仁慈、體諒;耐心、寬宏;興趣廣泛;和藹可親;公正;有幽默感;熱情、樂觀、開朗。研究證明,教師的個性影響比所用的課程材料的影響還大。
(二)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
要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首先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來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課堂導語,以便在一開始就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用懸念式導語、質疑式的導語可以激發學生的期待欲。用激情式導語、音像式導語能誘發學生的“預備情感”。用活動式導語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感”等。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善于點撥學生疑惑、深入淺出地講清難點,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第三,教師還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要組織好豐富的活動,將集體活動與個別發言交叉進行,既擴大學生的活動面,又滿足學生的個人表現欲。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讓他們不時體會創造的快樂。教師還要常常熱情贊美學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滿足他們的成就感。當學生的各種需求都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感到喜悅,就一定會熱愛這樣的課堂,盼望上這樣的課。而教師長期堅持這樣做,就會在班級中逐漸形成一種積極活潑的課堂氣氛。這種氛圍一旦形成,往往會保持很長時間,會大大促進教學的發展。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師生之間的信息傳輸與信息反饋,共同構成了教學交往的過程。教學交往的內容是多元化的,既有知識的交往,又有情誼的交往;既有品德的交往,又有個性的交往;既有功利的交往,又有審美的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主要做法如下:第一,要正確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有組織有計劃地啟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上,學生越積極,教學效果就越好。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就要對教師的理念、素養、個性品質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學會理解學生,與學生融洽相處。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需求,體諒他們的困難。只有了解了學生,知道了他們的需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時刻照顧到學生,真正確立他們的主體地位。第二,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自覺地把自己置身于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切忌居高臨下,自以為是,把自己的認識強加于學生或武斷地下結論。只要教師專業素養深厚,平等交流,虛心接受的方式,不但不會損害教師的威信,還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第三,對待所有學生要一視同仁,做到公正評價與合理期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不能有絲毫的個人好惡,也不要有偏見和思維定勢,要善于發現能力習慣偏差的學生身上的優點,大力表揚;還要注意優異學生身上暴露的缺點,及時指出,嚴格要求。
(四)培養學生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現代社會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因為大量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才能完成。而我們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生長在眾星捧月的環境中,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優越心理。他們要么獨斷專行,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沒有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要么凡事依賴別人,缺乏主見,不具備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合作意識,培養合作的能力,教會合作的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目前,“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被廣泛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比如,過去就有的“小組討論式”,現在流行的“分解合作式”(即把一個學習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然后分組承擔項目,最后,幾個小組共同交流成果),還有“分組競賽式”、“同桌合作式”等模式。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僅能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形成積極活潑的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在“做中學”,通過不斷地與他人合作,增強合作意識,學會取長補短,從而促進學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發展,真正符合現代化的人才素養需要。
(五)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好學”、“樂學”
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有著密切的關系。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呆板的課堂教學變為充滿活力的學習樂園。第一,用懸念式語言激發學生的期待欲和好奇心。教師必須從教材中挖掘出能引發學生興趣的興奮點,使教材對學生具有一種召喚的力量和強烈的誘惑,從而形成學生的閱讀期待。第二,用激情式導語誘發學生的“預備情感”和“接受心境”。教師就要設法幫助學生實現同教材完全對應的情緒轉換,誘發“預備情感”和“接受心境”,使之在學習前就進入角色心態。第三,用活動式導語培養學生的“參與感”。參與是最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這時的學生不是被動地被導入,而是以第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問題的解答與討論,在活動中走入教材,進入最佳的接受心理狀態。
[責任編輯 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