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的誠信現狀
(一)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
考試是檢驗和衡量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效果的一種手段。雖然各大高校對于考試都制定了嚴格的處罰規定,但是考試時作弊者仍心懷僥幸,想出各種怪招,更有甚者,干脆雇用“槍手”幫其“獵考”。更讓人擔憂的是,考試作弊在某些大學生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什么違反道德的事情,他們并不把作弊看作是不光彩的行為。
(二)借貸不還現象層出不窮
借貸不還現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借老師、同學的錢不還,另一類是貸銀行的款不還。這一缺乏誠信的行為嚴重挫傷了銀行對于助學貸款的積極性,更為嚴重的是,也對學校和全體學生的信用指數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影響。
(三)借書久拖不還或據為己有
據悉,高校圖書的流失量平均在借書總數的10%左右。針對畢業生離校前不還書的現象,為防圖書有去無回,不少高校圖書館紛紛制訂應對措施,學校將賠償金額翻了幾倍,或規定更細的賠償制度,但這樣的賠償制度實際并不十分奏效。還有一些同學在所借的書上批注、涂改、撕毀。有的學生甚至把絕版書籍據為己有,給單位甚至國家造成嚴重損失。
(四)簡歷造假現象花招頻出
簡歷本應是求職應聘者對于自我身份和能力的真實表達。然而有部分沒擔任過任何職務、平時表現一般的學生簡歷上赫然寫著“該生在擔任班長期間工作認真努力、顯示了較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的評語。這使得那些真正的好學生不得不要求學校為自己出具帶有學校公章的證明。以獲得用人單位的信任。
(五)亂簽就業協議不履行承諾
大學生畢業求職時,往往漫天撒網地向用人單位散發自薦材料,參加各種應聘活動,一接到單位簽約通知,便匆忙與之簽約。簽約后又看到不少更好的用人單位便馬上后悔,與原簽約單位取消協議,造成用人單位的極大被動,也給學校就業工作造成不少負面影響。
二、大學生誠信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誠信教育滯后
在大學生誠信素質的教育培養上,高校無疑應該是主陣地。然而近年來,高校在大學生誠信素質教育方面表現滯后,這主要包括高校誠信理論教育的滯后和誠信機制的不健全。在誠信理論教育方面,由于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影響,高校對大學生信用意識的教育幾乎是空白。在誠信機制方面,由于國內許多大學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統的大學生誠信機制,對大學生進行誠信的管理、規范和約束,使得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明顯滯后于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
(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當代大學生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受到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社會上廣泛存在著誠信失范現象,表現在違背道德、違反規章制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難究或違法不究等現象,使得守信者得不到相應鼓勵和收益,反而不講信用的人大行其道,在某種程度上、某些范圍內成了受益者。失信者沒有得到應有的譴責和懲罰,反而被一些人認為聰明、有能耐,出現了不說謊話辦不成大事的消極現象,這些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三)大學生誠信道德認知不高
部分大學生對誠信道德范疇認定不清,呈現出誠信道德認同的矛盾心理,即對周邊群體的誠信道德認同不高,而對自身個體的誠信道德認同度較高,選擇誠信時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傾向,同時誠信意識與誠信行為失衡,并把不誠信的原因多歸結為外界因素。
(四)大學生自身修養失調
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大學生認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得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拿到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等才是硬的,誤認為這些外顯的“硬件”越多,就越有競爭力,而誠信這種與今后工作無關緊要的內隱的“軟件”,則是可有可無的。雖然有時也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但由于經不住來自社會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響,價值觀念產生沖突,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困惑,學業與就業等的諸多壓力,使得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就更談不上把誠信作為自身人格健全的需要了。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途徑
(一)重視寐庭教育
父母是第一教師,從家庭教育來說:一方面,要發揚中國古代家庭誠信教育的優良傳統。誠信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的生活細節中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樹立德育為先的觀念,在“成龍成風”價值理念中,要把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文明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種非智力因素與開發大學生的智力相提并論,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目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二)學校進行“誠信教育”應該先做到“教育誠信”
要把“誠信”的形象作為樹立“學校品牌”的一種戰略高度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不能急功近利,堅決杜絕為了幫助學生就業,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而采取的對學生的包裝行為。為學生的誠信教育樹立一種典范,廣大的教職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科研工作中要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把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營造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輿論氛圍,從而帶動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思想意識,踐行誠實守信的道德要求。
(三)認真宣傳和實施(公民道德實施綱要)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宣傳和實施要持之以恒,有連續性,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道德教育,民族的道德精華不能丟,現在不少人變得浮躁,急功近利,特別是青年學生,包括有些青年教師對民族的傳統道德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少數大學生認為現在強調民族傳統教育是老土,不符合我們時代的特征,與我們現在的開放政策不協調,其實最民族的東西才是最具有世界性。
(四)加快誠信建設的法制化和制度化進程
用法律、制度規范社會誠信體系,把誠信作為整個社會成員統一的、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讓欺詐、虛假、欺騙沒有容身之處。只有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基礎上的行為規范,形成按規則辦事的素質,嚴懲不誠信行為。如銀行對借款不還、惡意透支等不誠信客戶建立不誠信“黑名單”,全國聯網,在今后借貸方面進行嚴格控制和相應處罰。使“誠信”問題有法可依,使不誠信的欺詐行為沒有存在的根基,這樣建立誠信才有可靠的保障。
(五)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
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一方面包括守信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包括失信懲罰機制。守信激勵機制,也即褒獎機制,將大學生的誠信情況與獎學金評定、三好生評選、推薦優秀團員、入黨、研究生保送等掛鉤,作為評選的重要標準。而失信懲罰機制的建立,更著重于防患于未然,主要是針對大學生行為失范和不誠實守信方面的懲罰措施,采取將所有有失信行為的大學生在全校范圍內公布,加大其失信的成本,對大學生的學習和做人都起到了很好的制約作用。
(伍治平,四川遂寧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