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鵑
生態旅游是隨著旅游行業正式進入國民經濟第三產業而衍生的,也隨之產生了生態旅游設施體系。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形式,也是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1999年是中國國家旅游局規定的生態旅游年。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熱”將會在全球興起。
一、我國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對生態旅游缺乏正確認識和理解,仍屬大眾旅游
我國的生態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政策和體制管理上沒有形成系統、成型的體系,大多數開發經營者是根據對生態旅游的字面理解而實行經營和管理,距生態旅游的要求有很大距離,所謂的“生態旅游”大部分仍屬于“大眾旅游”,特別是近階段,我國出臺了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加大了生態保護的力度,這樣一些新開發的旅游區,便打著“生態旅游”的旗號,在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生態旅游,怎樣去開發和管理的情況下,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開發,這樣就不可能開發真正的生態旅游,并可能造成許多珍貴的動植物資源被損害和浪費。由此,全面理解和正確認識“生態旅游”十分重要。
(二)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受經濟利益驅使,開發者在開發旅游資源時,往往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和規劃,便匆忙開發,并在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旅游資源的掠奪式和無序利用,也造成了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的損害和浪費。如被譽為“童話世界”的九寨溝,由于上游和周邊森林的大面積砍伐,使那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黃龍鈣化堤已開始退化、變色,如不采取保持措施,那里的巖溶湖將會過早衰亡。另外,多數開發者熱衷于在景區修建餐館、旅店、索道、休息廳等旅游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修建索道都是受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到山頂都是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國,小旅游景區都興建索道,有的山相對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的修建,一方面破壞了旅游環境的原始和野趣,另一方面也使游人集中于索道區域,導致景觀和生態系統的破壞。總之,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建設會引起景區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和失調,從而喪失其應有的古樸、自然和生態格局。
(三)生態保護措施不到位,環境污染嚴重
旅游業是以經濟效益為重要目標的,但生態旅游并不排斥經濟效益,它提倡在把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的同時,爭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這是發展經濟的需要,也是取得生態環境保護資金的途徑。但目前的狀況卻是大多數開發者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最大可能的短期利潤,而忽視了對生態資源的保護措施的落實,致使生態旅游的核心——資源的再生和可持續利用成為一句空話,生態旅游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旅游形式。據資料報導,大多數的風景名勝區,包括馳名世界的黃山、廬山等景區垃圾隨處可見,生活污水劇增,部分景區出現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垃圾危害日益嚴重。可以說旅游景區開辟到哪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就延續到哪里。因此,如何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再生和可持續利用,強化生態環境的保護性措施,遏制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擴大,是開展生態旅游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不能科學控制游客容量,缺乏生態旅游氛圍
開發者在進行生態旅游時,一般主張區內的景點要多,游客數量要多,這樣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但很少考慮到旅游黃金季節過多的游客和區內景點的過于集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同時擁擠感會減少生態旅游的氛圍。因此,控制游客游量,使游客在一定的寬松環境容量下進行生態旅游是十分重要的。
二、環境教育和知識普及跟不上旅游需要
環境教育和自然知識普及是生態旅游的核心內容,但好多景區缺乏環境教育知識講解標牌,有些已建的設施也陳舊不堪,知識性標牌更少,遠比不上景區內商業性廣告標牌的數量和質量,這也大大削弱了景區的生態旅游氛圍。另外,景區導游環境知識的貧乏也導致了生態旅游品味不高,知識性不強,甚至同類于大眾旅游,缺少生態旅游的特點和特色。
三、我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統一規劃,有方開發
做好旅游開發規劃,并在其中充分貫徹資源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劃定自然環境的保護范圍,盡可能地減少生態旅游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其次,在實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時要在規劃的范圍內建設,建筑風格、材料、裝飾必須與當地的環境和人文歷史相協調。
(二)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
在旅游區,通過相應的宣傳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獲取生態知識。享受自然風光的同時,把保護環境變為自覺的行為,盡量減少和避免對自然環境和地方文化造成負面影響。同時也要努力培訓大批高素質的生態旅游導游和講解人員,加強對當地居民的教育,不但能夠在日常經營中注意環境保護,而且也可同時滿足生態旅游者的需求。
(三)生態旅游中合理的經濟利益配置
很多生態旅游地區處于邊遠山區,當地群眾生活水平較低。如果生態旅游不能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則不能吸引企業對生態旅游設施進行投資。同時既要使從事生態旅游開發的企業獲得相應的回報,也要重視地方社區利益分配,尤其是要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方可保障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對山區、林區等發展生態旅游業應當實行經濟扶持政策,增強山區發展旅游業的潛力。
(四)利用現代技術和方法進行生態旅游的管理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依賴資源環境的產業,必須嚴格依照相關法規來完善管理。同時積極借鑒別國的先進管理方法,逐步建立一套生態旅游區管理技術運作機制,形成統一規范的服務標準,完善的旅游市場競爭規則,使嚴格管理、合理開發納入制度化的軌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對基礎信息的監測和預報,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總結
生態旅游強調旅游地居民的參與,使他們成為生態旅游的直接受益者,從而提高他們愛護環境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利于當地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各方面工作的實施,生態旅游的發展必將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