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綺云
群眾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群眾文化作為和諧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由于其固有的和諧特征與和諧功能,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要更加充分地發揮群眾文化的和諧功能,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撐、智力支持和以及良好文化氛圍。
一、群眾文化的內涵
群眾文化就是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它是一個集合概念,包含著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和群眾文化隊伍在內的具體概念。群眾的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是人們以自我的意識形態和意志來認識與把握群眾文化這個對象的主觀實踐。自我參與,在群眾文化中顯現著以自我為主體的,自愿、自由的個體意識。群眾文化是自覺自愿,并與一定的文化群體發生關系的。沒有個體自我參與基礎上的集合,沒有與他人的互動,就不可能發生群眾文化這一社會歷史現象。自我娛樂,是人們的一種基本精神需求,也是群眾文化的一種基本動力。群眾文化生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類在生產勞動后需要以自我娛樂實行自我調節與自我完善,以獲得自身的滿足。自我開發,是人們自我參與群眾文化的目的之一。自我開發的良性循環,使人們在思想素養、文化水平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使群眾文化呈現出涌動不息的活力。
二、群眾文化的特征
(一)群眾性
群眾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動都必須以群眾為主體,失掉了群眾,也就不能成其為群眾文化,這是它的本質屬性。我們所開展的文化活動,都是圍繞群眾的需要而進行的。不同民族、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居住環境的人,都有自己需要的和適應各自情況的群眾文化活動。每項文化活動都能涉及或吸引大批的群眾。一切對人民的身心健康有益處,對人們的精神生活有益的文娛活動,都會吸引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結構的人民群眾。
(二)自發性
群眾文化的自發性是以自娛自樂為基礎的,是以滿足群眾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的。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分地點、場合,甚至不受時間條件等限制,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之在活動中得到精神享受和思想啟迪。人們在工作、勞動和學習之余,寫詩作畫,跳舞唱歌,打球玩牌等,是為了消除疲芳,恢復體力,陶冶情操,煥發精神。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往往不需要經過組織發動,也不要有關部門給予多少人力、財力。
(三)社會性
群眾文化的社會性是指其活動的地域廣闊,活動內容豐富,活動方式靈活,從總體上說有著極強的廣泛性。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受地域的限制。從遼闊草原到湖鄉海濱,從繁華鬧市到偏僻農村,處處都有群眾文化活動陣地。不同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中,群眾文化活動只有豐富與貧乏和水平高低之分。群眾文化活動都是雅俗共賞,以俗為主。像民間文學、通俗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以及舞龍舞獅、龍舟競賽、踩高蹺、比賽馬等,都具有普及性質。群眾文化的社會性還表現在一切文化活動都與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關。如宗教活動、祭祀活動、節日活動、歡慶活動、集市活動等。
(四)業余性
業余性是指廣大人民群眾業余時間所參與從事的文化活動,它不占據人們的主要時間和主要精力,具有極大的靈活性。群眾文化則是人們在從事本職工作、學習之外進行的文化活動。近年來,隨著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各地涌現了各種文化機構和群眾文化骨干力量,像農村的文化專業戶和鄉鎮街道文化中心、文化站等,都是業余性質。特別是農村興辦的一些民間職業劇團,他們是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傳播精神文明。
三、群眾文化的和諧功能
(一)認識社會功能
群眾文化在幫助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擴大知識領域,提高生活能力等方面發揮的效能。群眾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經驗承載體,是人們獲得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人們在參加群眾文化活動中增長知識、經驗和才智,得到發展。群眾文化是人們終身教育的一個方面。群眾文化的社會教育效能具有廣泛、業余、靈活、方便的特點,使人們在廣泛的社會生活、生活實踐中,有終身獲取教育的機會。
(二)傳播功能
群眾文化是信息傳播的媒體和載體,是通過群眾文化的各種傳播方式,在感化育人方面產生的效能。群眾文化能在參與者之間傳播信息、思想和觀念,對參與者形成和諧的思想和和諧的理念有著很大的效果。
(三)精神調劑功能
群眾文化在調控參與者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方面所產生的效能。通過人們參與群眾娛樂活動,在娛樂中得到積極的休息并調劑精神。群眾文化娛樂活動貫穿于人類生活的全過程,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準備,為勞動力再生產提供了必要條件。
四、和諧的群眾文化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物質是基礎,文化是支撐。群眾文化的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支撐和精神支柱。群眾文化的內涵核心是“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和諧的群眾文化為構建和諧杜會提供精神支撐
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需要先進文化的引導和整合。群眾文化具有傳播和整合效能,它是信息傳播的媒體和載體。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通過積極創作弘揚和諧精神的優秀群眾文化產品,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表達和諧社會的理想,宣傳和諧社會的主張,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同,而逐步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貴的共識和理念。中國傳統群眾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道德精華。群眾文化由于它的群眾性、教育性、娛樂性特征,歷來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宣傳教化和陶冶情操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質、塑造人的靈魂、豐富人的精神內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們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振奮的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和諧的群眾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
和諧社會應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經驗承載體、具有普及知識作用,即幫助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擴大知識領域、提高生活能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通過群眾文化傳授交流效能的發揮,可以使人們在參加群眾文化活動中增長知識和才能。群眾文化的社會教育效能具有廣泛、業余、靈活、方便、普及、實用、形式多樣的特點,可以為廣大群眾開辟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素質,通過參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從而提高社會的整體素養,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三)和諧的群眾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氛圍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群眾文化具有精神調劑作用,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可以使人們緊張的勞動之余,在娛樂中得到積極的休息,可以為社會情緒的調節提供宣泄的手段和渠道:可以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調節各種矛盾,使人們消除隔閡,增進了解,營造融洽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國傳統節日的群眾文化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凝聚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只要傳承其優秀傳統的基因,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一定會發揮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和諧的群眾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效途徑
和諧不僅是中國傳統群眾文化的顯著特征,也是新時期群眾文化的時代精神。中國的群眾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誕生于原始社會先民的生產勞動之中,寄托著先民的美好社會理想,洋溢著和諧精神。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以及各地內容、形式均不盡相同的廟會上開展的萬民同樂的群眾文化活動,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飽含著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同時也體現出了群眾文化的和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