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殉
一、引言
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的成功,不是偶然或毫無根據的,作家獨特的藝術視點及創作手法就是一部優秀作品的中心磁場。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1775-1817年)的作品是舉世公認的,她以充滿諷刺幽默的十八世紀理性主義精神和她的女性的纖細和感性塑造了她獨特的創作風格——一個強大而堅固的磁場——構造人物并賦予人物活力,通過人物的對白和動作,在有限的空間里描繪出一幅幅安詳、自然的鄉村圖,在這些畫廊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或被素描或被漫畫,雖不喧不鬧,卻躍然紙上,充分表現了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從側面展現了一個文明社會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其中弊病。
藝術家本身的理想、氣質和修養,決定了她的作品的藝術特色。簡·奧斯丁的一生“決不是充滿事件的一生”事實上,她終身都只逗留在一個(正如她作品中所描寫的)狹小天地里,也正是因為如此,她對之了解得最為透徹、刻畫得最為生動。奧斯丁所接受的教育及當時英國文學界的現實狀況為她小說的藝術風格確定了方向,即一方面是狹窄的英國鄉間的,具有濃厚的民族地方風格;另一方面又是具有變革性的,現實的。美國批評家艾德蒙認為在英國文學幾次“趣味的革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丁經久不衰。”對于奧的作品,人們大為贊賞的是奧對人物的塑造能力,英國當代小說家瓦爾特艾倫欽佩地說她通過人物,“用喜劇的手法表達出對生活的是非觀念以及對生活的極其嚴肅的批評”,所以“能使她的人物有價值,能從最深刻的意義上塑造出人物”。
簡·奧斯丁作品的素材、思想及創作藝術的來源正是基于以上種種,它們在《理智與情感》以及她其他小說里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理智與情感》是奧的早期作品,寫的是達希伍德家的兩個女兒埃莉諾和瑪麗安的感情糾葛問題。其中除了反映了古典主義的道德價值觀外,聯系到其歷史背景,不難發現它還對現實進行了諷刺,它的矛頭指向的正是當時相當流行的“感傷小說”。馬文馬德里克說“簡·奧斯丁是反對當時小說中女性感情潮流的唯一女作家”。而《理智號情感》這部作品正是其作品中主題最鮮明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它一方面有著清醒的現實主義者的理性意識,一方面又以素描和漫畫的手法達到反嘲的藝術,體現了奧斯丁獨特的冷幽默氣質。以下是筆者就此所作的探討。
二、清醒的現實主義
我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曾經說畫鬼容易畫狗難。的確,在藝術上,真實的描繪要比任意的想象和鬼畫符困難得多。一個作家,能夠用清醒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現實生活,并將之如實地描繪出來,尤其不容易。在西方,自文藝復興后,文藝方才逐步地從中世紀的蒙昧和黑暗中釋放出來,開始帶有了作者自覺的個性色彩。但是真正能夠清醒地用現實主義的眼光來觀察和描繪現實生活,還得等到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興起。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英國,簡·奧斯丁對當時的現實主義形式加以改造,跨越了當時風靡的感傷主義,成為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先行者。
所謂清醒的現實主義,筆者認為至少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是清醒的,而不是模糊的。其二是現實的,而不是空想的。奧斯丁的《理智與情感》正是具有這樣的兩個特點。首先,奧對書中兩位女主人公所處的現實環境有十分透徹和清醒的認識。她把人的道德、文明和德行標準縮影到一個小空間里,把筆下的女主人公放到當時的父權制社會中來考察,對當時的婦女問題進行了高度現實主義的探討。在當時的社會。人的價值是建立在財產所有權上的。奧認為在這樣的現實中,婦女應該用理智來控制情感,方有獲得幸福的希望。對她來說,多愁善感僅僅是諷刺的素材。其次,她并非把自己的想法和認識直接表達出來,而是按照現實生活本身的邏輯發展,如實地、樸素地描寫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讓現實生活以其本身的力量來打動和教育讀者。
如在批判不加限制的情感時,奧在文章最后一章中明確指出:
她(瑪麗安)命中注定總是會發現自己主張的錯誤,而且會以自己的行動抵制自己最心愛的準則。(第50章)
作者仿佛是要敲響人們理智的警鐘,把放縱的后果實在地搬到了前臺。奧對理智界線的認識是十分分明的,她清醒地把它圈進道德的范圍里,不容置疑。她批判的是“遇事好想到啥就說啥,說得太多,不顧別人,不論場合,……輕易評論人,信口而出”的這樣的“情感”。(第10章)
作者還在書中對上流社會的唯利是圖、趨炎附勢公然表示蔑視。……露西在這件事上的全部作為,尤其它最后獲得的成功,滿可以拿來作為一個最鼓舞人心的樣板,說明一心一意圖謀利,不管在進行中表面上會有多大障礙,總是能萬事大吉,大交好運的,只要不怕花時間,昧著良心就行。(第50章)
此外,作品中還帶著一種對男尊女卑觀點的義憤和對感傷主義過人至矯揉造作的嘲諷。
總之,清醒的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一直貫穿于《理智與情感》中。奧的多數反對者們所認為的她的局限性——缺乏廣度、缺乏激情、缺乏節奏等——也成為她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的明證。正如瓦樂特艾倫所說:“簡·奧斯丁的藝術之所以登峰造極,正是因為她承認創作的局限。”這不能不說是一句極妙的評語。或許我們還可以說,奧的理智光輝之所以如此璀燦,正是因為她獨特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眼光。
三、素描和漫畫的藝術手法
奧非常善于運用素描和漫畫手法來描繪人物和事件,看得清,抓得準。在美學上,素描指的是靠明暗色調構成的畫面來表現物體質感與立體感。在文學上,素描則相應定義為用最簡便最直接的語言描繪描寫物的一種創作技巧。漫畫手法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技巧,使用它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夸張的諷刺的效果。素描和漫畫手法都是奧對人物進行反諷或夸大時經常采用的創作手段,她使讀者在她游刃有余的描繪中對不同人物產生不同的反應,并同時接受他們。比如作者是這樣描寫兩姐妹的性格的:
她(埃莉諾)心地極好,性格可愛,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樣克制情感;這是她母親有待學習而她的一位妹妹執意拒絕學習的一門學問。
瑪麗安的才能在許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懂事,聰敏,而且無論做什么都專心致志,她傷心或者歡樂都毫無節制。她大方,可愛,討人歡喜,一切都好,就是不謹慎。(第1章)
在這樣明晰的素描中,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兩位女主人公反差甚大的性格。作者不著痕跡地讓讀者自動在腦海中產生了這樣的一個連線搭配:埃莉諾一理智;瑪麗安——情感。由此,我們還隱約看到了矛盾的端倪。
素描所產生的效果是直接的,同時并不排斥一定程度的風趣刻畫。奧的素描有時讓人忍俊不禁,但卻并沒有要把人物或事件漫畫化的意圖。如在交代兩姐妹的兄嫂的品性時,她讓這對夫妻登場現身說法,煞有介事地討論該如何履行老莊主臨終時要他好好照顧他后母和她的女兒們的囑咐,結果約翰在他太太那些“更加自私”的“指示”下,從他原打算考慮送給她們三千鎊到最后終于決定一分錢也不用給,只消幫助
她們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鄰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這一番描寫真可謂淋漓盡致,展現了奧成熟的、善辨真偽的認知力,關注、透視人生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人物的“質感與立體感”一覽無遺。
漫畫性人物有著較濃的娛樂色彩,這很容易讓人認為他們是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但是,如果我們能透過表象,就可以看到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這種寓意于樂的手法對讀者本身存在一定的素質要求,漫畫挑戰人們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但同時它也是一種讓讀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藝術。當作者要我們取笑某個人物時,事實上,我們取笑的是某一種品質或某一個現實。在這一點上,奧是毫不妥協,也毫不留情的。例如她在34章中描寫達什伍德夫婦款待米德爾頓家人的豪華筵席場景時,一群漫畫化的人物聚在了一起,席上“除了談吐的貧乏外,別的什么都不缺乏。”然而絕對素描或絕對漫畫的人物還是鮮少的,作者通常根據不同的需要將這兩種手法混合使用。比較典型的既素描又漫畫的人物是文中的詹寧斯太太和露西蒂爾兩個人物形象,讀者可以在閱讀中體會。
四、簡·奧斯丁的冷幽默氣質
清醒的現實主義與素描和漫畫的藝術風格看似是矛盾的,就如同理智與情感之間的不可調和性。但事實上,我們卻沒在作品中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協調。的確,要處理這兩方面的矛盾是極冒險的,但也并非是不可能的。筆者認為奧斯丁的冷幽默的藝術氣質成就了這一風格。清醒的現實主義使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湍流,素描及漫畫的藝術風格照顧到了作品的娛樂性,兩者的巧妙結合,產生了冷幽默的效果。
《理智與情感》是以喜劇上演也是以喜劇結束的。魯迅說:“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意思是說,對于那些表面冠冕堂皇而實際上無比丑陋的東西,把它們的假面具撕開,使人不覺得好笑,而且感到高興,因而成之為喜劇。這個理念是十分值得思考的,它解釋了為什么現實可以素描或漫畫化,從而導出“冷幽默”效果產生的原因。
冷幽默中的喜劇成分使作品顯得幽默可喜,但無論我們是開卷有益還是掩卷而思時,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股冷冷的嘲諷味、調侃味。它是思想與藝術成功接軌的高級產物。發人深省是冷幽默首先想要達到的目的。
冷幽默不是讓人一笑而過的無聊笑話,也不是大喊大叫著口號要去革命的鬧劇。作家稍微處理不妥都很容易陷入以上兩種危險境地。簡·奧斯丁的魅力就在于她成功地走過了這一懸空的鋼索,折服了一代代讀者,贏得了不息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