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原 田成清
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根源
以人為本的思想,經歷了由方法論向世界觀提升的過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不是憑空而建,而是吸收了歷史上古今中外關于和諧社會的合理因素,聯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提出來的階段性目標。以人為本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時期的一個發展階段,兩者決定了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和諧社會不是社會主義特有的概念,是一個歷史范疇。我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早就有“和諧社會”的思想。中國文化中孔子、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康有為等等都曾直接表達和諧社會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古希臘、古羅馬和基督教傳統中有很多和諧的思想,到十九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把和諧社會直接作為共同的價值追求。這些美好的追求由于階級局限性,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但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成果的時候,就曾明確指出“提倡社會和諧”是“他們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進行大膽設想,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總之,我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思想來源和借鑒因素,馬克思主義則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進方向。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緊密聯系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借鑒吸收我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和諧社會思想的科學合理因素基礎上提出的。
二、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以人為本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時期的一個發展階段,兩者決定了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一)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根與葉的關系
以人為本是根,不斷地鞏固根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葉,不斷地更新發展。根為葉提供養料,根深才能葉茂;葉茂體現根深,落葉化為春泥鞏固根基。
1、以人為本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養料,即以人為本貫穿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過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實現途徑。沒有以人為本的“根”滋養和支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葉”就會枯萎,整個社會主義大樹就沒有生機,最終死亡。具體來說:
(1)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原則和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人為本是一種發展的理念,是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本質的思想、原則和策略。
(2)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依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階段也得必須堅持這一歷史唯物主義。人民群眾創造和諧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源。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應有之意和體現,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保證。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征。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詳細指出了六個特征的基本內涵。
(2)在以人為本指導下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過來為以人為本地更好地提供政治保障、物質基礎、精神支撐和有利的社會自然環境。
政治和諧即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是落實以人為本的政治保障;經濟和諧即公有成分和非公有成分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物質基礎;文化和諧,即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相互促進,引導、培育人們的和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精神支撐;社會和諧即更好地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安定有序,是落實以人為本的有利的社會環境;生態和諧,即實現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落實以人為本的有利的自然環境。
(二)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互統
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相互統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表現在兩者統一于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歷程中。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由野蠻的奴隸社會,進一步發展到專制的封建社會、剝削的資本主義社會、消滅剝削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兩者統一于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理論上的吸收借鑒,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
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不是我國現在特有的,在我國古代,在西方社會都有闡述,內涵差別不大,關鍵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同,導致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命運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不具有現實性。我國的以人為本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中吸取了很多科學合理和現實的思想因素,來構建中國特色的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由于以往建設、改革中缺乏經驗指導以及對主要矛盾的認識偏差,導致社會主義建設走了彎路,個人的發展、權益沒有得到充分實現和保障。但是今天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在付出一定的發展代價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刻認識反省,終于找到了正確的發展理念和發展目標。“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的指導思想,是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已經探索出了正確的發展理念,至于在實踐中如何發展、怎樣發展,還將在實踐中繼續探索。以人為本主要是一種發展的指導思想,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前者應該貫穿于社會主義建設每一階段,只是在不同階段實現不同的內容要求。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提出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總之,以人為本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現實問題。理論上認清各自來源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兩者關系,這是認清兩者關系的前提。現實中的實踐,是準確把握兩者關系的切點。因此,對于正確認識兩者關系,既要從理論人手,更要從現實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深刻、準確、科學地認識兩者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