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慧琴 董 良
信不信由你。在生活中,我們人類一直被“蟲”包圍著。調查顯示,僅人體腸道就有寄生蟲56種,平均感染率62.632%,感染率最高的是海南省,為94.735%,也就是說,幾乎每個海南人的體內都有寄生蟲。且不說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蟲病”:血吸蟲病、瘧疾、絲蟲病、黑熱病以及鉤蟲病;更不說大家熟悉的,如蛔蟲會引起營養不良、過敏,嚴重時出現腸梗阻;單說和人類“親密接觸”的各種蒼蠅、蚊子就會讓我們很頭疼,它們是各種疾病和其他寄生蟲病的傳播者。
也許有人會驚奇,蒼蠅和蚊子也是寄生蟲?那到底什么是寄生蟲呢?我們先說“寄生”,它是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收益,而另一方受到損害,受害的一方稱宿主,受益的一方則稱寄生物。由此可知,凡是過著寄生生活的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和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都是“寄生蟲”。蒼蠅和蚊子自己不會制造食物,只會靠吸取掠奪宿主的營養或代謝物為生,故而。蚊、蠅、蚤、虱等均屬寄生蟲范疇。不同的寄生蟲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侵入早已物色好的宿主,例如,肢體或間接接觸會感染螨蟲,誤食帶有蛔蟲卵的食物會感染蛔蟲,接觸疫水可能感染血吸蟲,攜有絲蟲幼蟲的蚊叮咬人體后也會感染絲蟲,等等。這些小蟲子會在宿主體內經過淋巴道、血管、皮膚內自由穿行,然后定居到自己喜歡的部位:螨蟲鐘愛人的額、鼻、鼻溝等部位,蛔蟲喜歡停留于腸道,血吸蟲成蟲寄生在腸系膜下靜脈內,絲蟲則滯留于淋巴管內,最后發育繁殖。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寄生蟲會對人體(宿主)細胞、組織、器官乃至系統造成損害,導致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的控制不但在我國仍是個突出問題。也是長期困擾著整個世界的較為嚴重的問題。有人預言,到2025年,英格蘭南部地區可能成為內臟利什曼病流行區,而溫度每平均升高1℃血吸蟲將向北遷移0.5個緯度。尤其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猛海鮮、蛙肉、蛇肉、魚肉、蟹肉以及果子貍等野生動物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食源性寄生蟲病已成為影響我國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發病率不斷增加,并出現了許多新的寄生蟲,如廣西報道的扇棘單睪吸蟲。大家也許不會忘記,由于一些餐廳出售不熟的福壽螺,北京曾有數百人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病,進食后最短發病時間為l天,最長41天,平均14天,至今,少數人還留有后遺癥。
說到這里,你是否會談蟲色變,惟恐避之不及,其實,寄生蟲并非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真菌與原蟲是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分界線,寄生蟲則是低等動物向高等動物進化的橋梁,它是研究生物進化很好的模型,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于生命奧秘的揭開。近兩年,有學者發現感染寄生蟲的患者在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嚴重程度上明顯降低。寄生蟲病是貧窮地區的疾病,如在非洲這塊美麗而又多災多難的土地上,每年有數百萬人死于瘧疾,其中大部分是兒童。但這些地區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等發病率就較低,而這些疾病在衛生條件優越、寄生蟲感染率低的歐美發達國家發病率卻很高。那么。這是否提示我們,通過寄生蟲的研究也許將為這些疾病的治療開辟一條新的途徑,更令人高興的是,已經有研究者將寄生蟲的蟲卵或提取的抗原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療并取得了顯著療效。讓我們一起期待更多的這樣的好消息吧!
(編輯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