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村
[摘要]新世紀新階段既是重要戰略機遇期,又是社會矛盾凸顯期。當前我們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已成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嚴重威脅,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正確應對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大力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就是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過程。我們要認識到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矛盾存在的客觀性、長期性和復雜性,高度重視妥善解決矛盾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妥善處理矛盾的社會機制,促進人際和諧,維護社會穩定,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
[關鍵詞]和諧社會;矛盾;社會主義;人民群眾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037—0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適應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新世紀新階段既是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新形勢要求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正確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花更大氣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大力促進社會和諧。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前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我們黨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而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必須正確認識和應對當前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一、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社會矛盾存在的客觀性和長期性
認清矛盾的存在,是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確立發展途徑和發展目標的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沒有清醒的認識甚至有意掩蓋矛盾,只能導致矛盾的激化,造成社會發展的高度失衡或畸形,偏離發展所期望的內在目標。我們黨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深入分析,認識到我國面臨的既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一個社會矛盾和問題較為突出的矛盾凸現期。因此,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態度,正確認識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各種矛盾。
首先,要認識到現階段各種矛盾存在的客觀必然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對立面的總和與統一,矛盾存在于事物運動的全過程。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矛盾的存在都是客觀的。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大量情況較為復雜的社會矛盾。在某種意義上,改革也是一種利益調整,改革越是深入,各種深層次矛盾就越是凸顯。對于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胡錦濤同志精辟概括為“既是關鍵發展期,同時又是矛盾凸顯期”。當前矛盾主要表現為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等趨勢給經濟社會生活帶來的大量新情況新問題,像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抬頭,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等。對于這些矛盾,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既要承認社會發展中矛盾的客觀存在,又要立足于實際,實現矛盾對立面的轉化,大力促進社會和諧。
其次,要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各種矛盾存在的長期性。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將長期存在。以往有人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完全適應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解放生產力的任務就基本完成,這個基本矛盾就不存在了。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已邁出了重大步伐,但當前在上層建筑中仍存在一些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甚至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如機構臃腫、職能定位混亂、人浮于事、辦事效率低下等,這些問題都不僅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社會矛盾。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們當前必須面對的主要矛盾。圍繞這個主要矛盾,在經濟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和環節還存在許多其他社會矛盾和問題,如經濟發展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居民收入分配中的差距過大問題,黨政干部中的貪污腐敗問題等等。因此,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會存在、并將長期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當前社會矛盾存在的長期性,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妥善解決,不斷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為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再次,樹立憂患意識,高度重視妥善解決當前各種社會矛盾的重要性。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認真對待的時候。在關鍵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并存的情況下,社會的發展有兩種前景,一是執政黨和政府保持頭腦清醒,采取正確政策妥善處理矛盾,進入社會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保持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二是執政黨和政府決策失誤,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使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動蕩。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是有著經驗教訓的。因此,面對關鍵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并存這種形勢,我們必須樹立憂患意識,高度重視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存在,采取正確措施妥善解決,爭取光明前景,規避黯淡前景。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建立在要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我國社會當前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之上,是一種爭取社會發展光明前景的重大戰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和諧相處的人際環境,這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構建和諧社會必要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我們黨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二、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
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復雜多樣的一十根本原因,是現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還不相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能滿足全體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中央明確指出,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這也要求我們在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為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服務,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經濟建設必需的社會條件,同時也需要經濟建設為自己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構建和諧社會,是為了協調好各領域、各區域的發展以及各階層各利益群體要求之間的關系,促進人際和諧、實現社會安定有序。但追求社會和諧并不意味著要放慢社會發展速度,更不是不要發展。和諧應該是在發展基礎上的和諧,是為了消除阻礙發展的各種矛盾,協調好發展進程中的
各種關系,為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社會基礎,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離開了發展,也就無所謂和諧。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發展能快就不要慢,這是總結我國幾十年經驗提出的一個正確命題。沒有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協調難以進行,問題也難以解決。像現在人們普遍關注的貧富差距問題、地區差距問題、群眾就業醫療教育等問題,都需要在進一步的發展中妥善解決。因此,在當前中國發展進程中,必須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決不能因為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就動搖這個中心。
堅持改革發展的方向,需要堅持生產力標準,要把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衡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和一切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后來他又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但基礎仍然是生產力標準,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才有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構建和諧社會才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現實保障。當然,我們要求的生產力的發展應該是符合國家整體利益、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發展,而不是僅僅為了局部地區或少數人的利益。它是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和最高的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不能用生產力標準代替社會發展的其它標準。
堅持改革發展的方向,需要堅持社會的綜合改革。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局部顯現,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某些方面、環節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造成的。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不斷地調整、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那些方面和環節,建立和完善適合于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體制。改革也是發展生產力,是落實生產力標準的重要手段。但經濟體制是一個復雜系統,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企業制度、市場體系、政府宏觀調控、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規范和制度,涵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涉及國家、集體、個人以及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階層的利益。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系統,要實現整體優化,必須堅持整體推進各項改革。我國目前的改革,綜合性愈來愈強,每一項改革的深入展開及其成效的取得,都需要其他改革的密切配合,任何方面的重大失誤都可能帶來全局性影響。因此,必須加強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堅持綜合改革方向,既要合理安排好改革的優先順序,抓住關鍵環節大膽突破,同時又要促使各項改革措施有機銜接、綜合配套、相互協調。
堅持改革發展的方向,需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與世界經濟市場的良性互動。當前。人類發展正進入一個全球化時代,整個地球在經濟、政治、藝術、哲學和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日益聯為一個整體。生產的協作愈益越出一國或數國的界限而向全球范圍擴大。國際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的加強和深化,促使世界經濟市場愈益擴大,國際貿易獲得空前發展,從而加深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普遍的交往。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形成了一個全球互動的體系。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筑、經濟體制,不僅僅要適應國內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還需要適應國際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這樣一個時代,開放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要適應并充分利用復雜多變的世界市場,既需要與國際接軌,遵守國際社會的規則,同時也必須建立健全完備的制度體系以抵御風險。這要求我們既要擁有一個開放的視野,繼續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更要結合本國實際,加強制度創新和建設,走出一條有民族特色的發展道路。
總之,既要正視矛盾,也要善于化解矛盾。當前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大量的是涉及利益關系的人民內部矛盾。這就需要我們堅持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著服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處理矛盾的根本原則。只有立足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人民內部矛盾也才能得到有效化解,社會和諧才能真正實現。
三、建立健全妥善處理矛盾的有效機制
面對發展關鍵期社會矛盾多發多樣的狀況,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建立妥善處理矛盾的有效機制。胡錦濤同志對此指出:“關鍵是我們要正視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處理矛盾的體制機制,而不能讓矛盾積累和發展起來,以致影響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積極探索和建立妥善處理新形勢下社會矛盾的新機制,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推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實際需要看,當前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化解矛盾,促進和諧,推進發展,離不開社會管理體系的建設。要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愿望,整合各種社會管理資源,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實現對全社會的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加強社會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因此要善于把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同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第二,完善民意表達機制。在社會和經濟轉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和利益關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動,因此各種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充分表達。胡錦濤指出,要完善民意表達機制,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當前我們所面臨的矛盾,主要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表達機制。這是保障公民的建議權和申訴權,加強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及時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措施。實踐證明,只有變“堵”為“疏”,認真傾聽各個方面的意見和要求,及時解決他們所反映的問題,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的發生,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
第三,完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和糾紛調處機制。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保持社會和諧,歸根到底必須調整好人們的利益關系,體現社會公平。要從根本上解決各種利益矛盾和糾紛,消除社會穩定的隱患,有賴于建立完善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和糾紛調處機制。面對各種不同的利益要求,必須完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保證所有社會成員的各種基本權利得以實現,各種合法利益得以維護;要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保證不同社會成員實現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面對各種利益矛盾和利益糾紛,要形成黨政統一領導、部門統籌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
解等方法,建立信訪、司法裁定、行政復議、勞動仲裁等多渠道分流的糾紛調處機制。
第四,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權力是維持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權力運用不當,也是導致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的重要原因。為了保證權力的正當行使,就必須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我們黨對建立權力制約機制高度重視,視之為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的重要保障。為此,我們黨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大力懲治腐敗,堅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這都是我們黨執好政、用好權、取信于民、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黨和政府積極支持和發展社會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重要作用。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基礎上,完善民主選舉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信訪舉報制度等,為有效監督權力運行,懲治和預防腐敗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第五,建立完善的社會救助機制。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社會救助使陷入困境的社會成員獲得一定的社會支持與援助,進而獲得恢復與調整的機會,獲得激勵與動力,有助于促進發展成果的公平分配,縮小社會分配差距,使那些在改革進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獲益較少或利益受損的社會成員得到一定的補償,使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這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消除不良抵觸情緒、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城鄉社會救助機制已初具規模,在保障困難群體生活、促進社會公正與和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救助對象、救助方式、救助途徑等都還需要不斷進行完善,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在不斷提高也對完善權利救助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六,建立積極的社會預警和應急機制,建立社會預警和應急機制,是應對社會突發事件的需要。突發事件常常出人意料,難以預測,但又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與危害性,是對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威脅。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社會預警應急機制,防止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中央對此明確要求,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這是我們黨適應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而提出的一個重大舉措。要通過相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斷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確保國家和人民利益免受或少受損失,維護社會穩定。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項戰略決策。社會要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而當前我們社會存在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各種矛盾和問題,已成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嚴重威脅。對此必須客觀認識,高度重視,科學解決,以促進人際和諧,維護社會穩定,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就是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