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來,今年已經是《散文海外版》創刊的第十七個年頭,很快就出滿百期了,日子就這么一天一天地過去了,佳作就這么一篇一篇地積累下來了,精神和生活日益豐富著,幸福的指數增長著……因為,我們閱讀和推出了那么多的佳作,獲得了那么多生命的感動。盤點2008年的散文,我依然想從生命的感動談起。
中國人魏源著的《海國圖志》對于改變日本國命運的“明治維新”運動,有著重要的啟示,被日本人奉為“海防寶鑒”。馮偉林的《明月幾時有》抒寫了魏源的命運,展示了一個中國文化人的良知,描繪了中國知識分子面向世界的開放思維,演繹了一個熱血男兒在血與火時代的生死歌哭。作品寫得有聲有色,大氣磅礴,發人深省。
王十月的《小民安家》講述了28年間,他們父子兩代人懷揣希望,堅韌不拔治宅安家的艱辛歷程。當年,父親和母親拉著沉重的石磙,在稻田里艱難前行,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在家鄉建起新居;如今,作者進城漂泊、打工、寫作,嘔心瀝血,歷盡艱辛,在深圳購買了商品房。作品充滿了深刻的生命體驗,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可說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008年,國人共同經歷了令人痛楚的汶川大地震,親歷者飽蘸著血和淚寫下了感人的散文——徐劍《死亡谷里的一條狗》、陳瑜《從地獄里爬出來的天使》、馮小涓《親歷大地震的人們》、余亮《志愿者》等,真實地記述了災難給人們造成的痛楚,描寫了人們在災難中所煥發出來的生命意志、人文精神和英雄氣概,予人以深深的感動……
范曾《魂魄猶在江山圖》、陳啟文《紙上的河流》、朱琦《芳草王孫天涯》、熊育群《奢華的鄉土》、蔣子龍《豬年拾錦》等佳篇都在讀書界獲得了好評。
生命中的深層感動,絕不是自我小情小感,淺層次欲念的滿足,必須和著生活的節拍,充溢著人文的情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優秀的散文作品,常常是以情感人的。作者情感的深度和濃度,決定著作品感人的程度。
本期兩位文化藝術界大家不約而同地撰文記述一位資深的編輯,這事情本身,就令人感動。張仲老——津門仁慈而學識淵博的民俗研究專家,我只見過他幾面,但已明了他樂于助人、成人之美的品行,他那瞇笑的眼和嘴總依稀在我眼前浮現。我也有幸蒙受過仲老的恩惠,有幸責編過他的小說力作《龍嘴大銅壺》,至今范先生題寫的“龍嘴大銅壺”五個字還保存在我手中……我曾幾次聽仲老講到范先生,如今從《一首凄惻的歌》中感到范先生對仲老的一片真情,寫得可謂凄婉動人,聲淚俱下,彰顯出這位藝術大師內心深深的入文情懷,充滿著人生的況味。
《老拐》、《村子》的作者是一位退休干部,他描繪了一位農人和一位理發匠的命運,讀罷一時無語,心頭沉甸甸的。作品不僅寫出了兩位小人物的生存狀態,也寫出了他們的精神狀態——他們內心的痛苦與快樂,他們內心的向往、追求和人格尊嚴。作者不是專業作家,憑靠著一定的藝術素養和語言能力,他做到了平樸自然、生動形象地將兩位普通人的命運展現出來,我覺得最感人、文章最見光彩處,是作者對家鄉民眾的關愛、作者心靈深處的人文精神。
2009年,本刊將迎來創刊100期紀念;“我心中的澳門”、“我心中的香港”全球華文散文大賽也要揭曉、頒獎,要做的事情很多,一切都是為了使刊物辦得更好,更繁榮。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多年的辛勤耕耘,使我們結交了一大批高層次的作家和讀者朋友,擁有著非常可貴的文學資源和出版資源,我們這棵文學之樹必然會蓬勃成長,枝繁葉茂,結出豐碩的文學之果。
懇望繼續得到廣大讀者的支持幫助,也衷心地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達、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