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良渚論壇的致辭里提出,學術討論要暢所欲言,無拘無束。這一點我們做到了,所以論壇很生動。
這次許多同志談到普世價值。對這個問題,我沒有專門研究,但也可以講幾點看法。第一是,普世價值是客觀存在的;第二是,普世價值不可一概否定;第三是,發生爭論時,要正確對待不同意見。
所謂人以群分,是指差異性。但是,人與人、族群與族群、階級與階級,以及東西方,差異之外,還有同一性。過去對同一性講得很不夠。人類是有共同理想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看作人類的共同價值。也因此才有“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也是我們提倡“和諧”的前提。所以,普世價值客觀存在。不能因為有人以自己所主張的價值或者某個地方的價值號稱“普世價值”而一概否定普世價值的客觀存在。根本上否認普世價值,也不利于我們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的思想和先進的機制,不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因為你把前提否定了,等于把交流和對話的基礎也否定了。勢必導致“文化相對主義”,也不符合中央的改革開放政策。
我尤其想講一下正確對待不同意見。發生不同意見是正常的。但我不主張在發生此類問題時采取壓制、戴帽子甚至政治威脅的方法。還是應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看,對待不同意見大致有以下三種態度。第一種是“黨同伐異”,你不同意我的,我就辦你。就是孔子所說的“小人同而不和”。這在中外歷史上都不鮮見。第二種是“求同存異”。這比前一種,進了一大步。我們現在奉行的就是求大同存小異。但我覺得,上述兩種之外,還有一個根本態度問題,我個人認為可以稱為一種境界,就是“敬其所異”。你有不同的意見嗎?你有不同的觀點嗎?我首先表示尊重。而且,這種尊重還表現為我尊重你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并且反對壓抑你的不同意見。為什么要這樣,一是因為意見雖然不同,但大家是平等的。在學術問題面前誰也不能居高臨下。二是因為沒有不同意見的討論就沒有學術的進步。同樣,無論個人還是集團,沒有對手、沒有競爭者也不會進步。所有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于“對手”。因此我說的“敬”字,是很真誠的。當然對于領導者,尊重不同意見,還是一種雅量,一種民主風度。
完全相同的東西,一萬個加起來,還是一個東西。事物的發展,就是在同與不同的創新當中發展的。我記不清楚,哪位哲人講過這樣一句話:美好的東西是光明和陰影組成的。我對這句話很欣賞。因為我是搞攝影的,我知道如果都是一片光明,沒有影,那就不叫攝影,頂多叫照相。你想,這張照片上全是一片光明,沒有影,能夠構成一張美好的圖畫和美好的作品嗎?
世間任何美好的事物,恐怕都是由光明和陰影組成的。社會的進步也是由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從不同角度推動的。我們只有包容不同的意見和不同的觀點,才能相互撞擊相互吸納相互融合,在融合中篩選,在篩選中升華,不斷走向新的境界。
總之,我們對待不同的學術,對待不同的觀點,都要心平氣和地進行討論。爭議是有益的,不同意見和不同觀點是需要善待的,只有保持這樣寬松的心態,從容的心態,才能從不同意見、不同觀點中吸納有益的因素,才有助于我們認識的升華。
(本文為高占祥同志在中華文化與普適價值討論會上的講話,根據錄音整理)
(作者系文化部原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