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俄羅斯駐華大使羅高壽受葉利欽總統委托,代表前蘇聯政府授予閻寶航、閻明詩、李正文三人“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獎章,表彰他們在國際反法西斯斗爭中的特殊貢獻。李正文出席了這次隆重的頒獎典禮。
去年8月31日是李正文同志的百歲誕辰,他逝世已六年。作為他的學生和部下,我十分懷念他。他是我黨的一位杰出的地下工作者和隱蔽戰線的功臣。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經機智無畏、出生入死、英勇戰斗在敵占區上海的無形戰場上,屢建奇功,很多業績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在建國后的動蕩年代里,他卻歷經坎坷。
(一)
1908年8月31日,李正文出生在山東省濰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8歲時全家逃荒到了東北關東的四平街。他從小喜愛讀書,勤奮好學,1925年離家到了沈陽,考入奉天省立第三中學初中班上了一年半學,1927年又考入東北大學附屬高中文科,以優異成績讀完了三年高中課程,直接升入東北大學法學院經濟系,成了一名大學生。
李資質聰慧,領悟力極強,從中學時代起,就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進步書刊。他積極參與當時任沈陽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總干事閻寶航組織的進步學生團體的活動,受到閻寶航的關注和信任。
進入東北大學后,李受中共滿洲省委委托主編一本宣傳進步理論的刊物《現實月刊》。但該刊不久被沈陽國民黨市黨部查封,李本人也被通緝。接著發生“九一八”事變,李逃亡到了北平。
1932年初,李參加了北平“左聯”,不久被選為執委兼理論部長。從這時起,李已基本上脫離了學生生涯,成為一名職業革命家。同年冬,李轉到北平“社聯”(“社會科學家聯盟”)工作,并擔任執委和研究部長?!白舐摗?、“社聯”高舉抗日和民主兩面大旗,宣傳抗日救國、一致對外的愛國民主主張。
1933年10月,經北平“社聯”黨團書記宋劭文介紹,李正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社聯”的黨團成員。
當時北平的白色恐怖十分猖獗,蔣孝先的國民黨憲兵三團到處搜捕共產黨員和赤色群眾,黨組織屢遭破壞。1934年5月宋劭文被捕,“社聯”被迫停止活動,李正文已不能再留在北平了。
經在共產國際情報部工作的劉一樵推薦,他決定去蘇聯學習。1934年8月,李到上海辦理去蘇聯的手續,輾轉到達莫斯科時,已是1935年1月了。
李正文被送到莫斯科郊區一所蘇聯國防部系統的專門培訓情報人員的學校學習了將近兩年,結業后住進了國際人員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誰知一等就是一年多。
當時蘇聯國內正經歷著一場風暴。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不僅成千上萬無辜的蘇聯本國的共產黨人遭逮捕,很多人慘遭殺害,在蘇聯和共產國際工作和學習乃至避難的外國共產黨人也同時遭殃,一批接著一批被蘇聯內務部逮捕審訊,然后投入監獄和勞改營。住在招待所的六名中國人,除一人外,都先后被捕,罪名都是“日本間諜嫌疑”。1937年11月李正文和一位叫吳先清的女同志一起被捕。
李被關進了莫斯科的魯別克監獄。他開始以為自己的被捕完全出于誤會,弄清后很快就會獲釋,誰知大錯特錯了。對他的審訊既草率又粗暴,審訊者硬逼他承認是“日本閫諜”,還用手槍頂著他的腦袋嚇唬他,李一再抗議申辯,他們根本不聽。最后又完全不顧事實,也不要任何證據,就把李定為“日本間諜嫌疑”,并被判處5年徒刑。李正文就這樣成了蘇聯的反革命罪犯。
他在監獄里被關押一段時間后,就被發配到西伯利亞靠近北極圈的一個勞改營服役。這個處于蘇聯最北端的勞改營,自然環境極為惡劣,一年四季都天寒地凍,最冷時可達攝氏零下50度以下。他們每天都要從事10小時以上的重體力勞動,每人都有勞動定額,而口糧面包是按完成定額多少來分配的,李正文體弱力氣小,累得半死也完不成定額,也就經常挨餓。整個勞改營是一座可怕的人間地獄,不少人就在那里被活活折磨而死,有餓死的,有累死的,有病死的,還有凍死的,死了就抬出去一埋了之。和李正文一起被押解到這個勞改營的幾個中國“政治犯”,包括吳先清同志,都先后在這個勞改營里悲慘死去,李正文若不是有幸得到難友姚良的全力幫助,也必死無疑。
李正文這次所以能死里逃生還依靠他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因為他對自己的冤案始終不甘心,他被捕后就不斷給斯大林寫信,信中還特意引用斯大林本人說過的話,理直氣壯地為自己辯護。他堅持不懈地用俄文先后寫了60多封這樣的信,最后終于出現奇跡,據說斯大林親自發了話,經過有關部門甄別,于1939年9月向李宣布:“撤銷原判,平反釋放?!?/p>
李是被捕受冤者中極少數例外的幸運者,只被關押了近兩年,就逃脫了這場厄運。但蘇聯當局雖然把李平反釋放了,卻不準他再回莫斯科,而是“遣返回國”。他是和各地的一批批華僑刑事犯一起被遣返的,輾轉押解,經過好幾個勞改營,一直到1940年秋天,才從阿亞古茲出境,送到我國新疆的塔城。李正文急于投身抗日行列,他沒有在塔城停留,輾轉到達重慶。
他在重慶見到了八路軍辦事處的負責人徐冰,徐對他說:“你在蘇聯被捕過,要恢復黨的關系,先要有蘇聯方面正式平反的證明?!崩钫业介悓毢秸埱髱椭?。閻當時是我黨重要的地下黨員,直接受周恩來領導。他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社會活動家,交往很廣,他還是共產國際的秘密人員,和重慶的蘇聯駐華大使館有直接聯系。他了解了李正文的情況后,十分同情李在蘇聯的不幸遭遇,立即告知蘇聯使館的武官羅申(羅申在新中國成立后曾是蘇聯第一任駐華大使),請他查詢此事。
蘇聯方面很快來了答復,說“李正文是位好同志,他的被捕完全是一場誤會,早已平反,共產國際已決定留他在東方部工作”。共產國際東方部實際上是蘇聯在遠東的一個情報機構。羅申直接找李正文談了話,并把這個答復的書面材料交給了他。
李拿了這份平反材料去見徐冰,要求徐同意他回到中國黨來,徐卻說:“既然共產國際要留你在他們那里工作,你就應該接受。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我們不能和他們搶干部,反正你在哪里都是一樣干革命?!崩钜辉僬埱?,徐冰就是不同意。李只好去羅申那里報到了。作為共產國際東方部的工作人員,羅申就是他的領導人。羅要他先協助閻寶航工作。
閻將李安排在黃炎培先生主持的重慶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任職,作為職業掩護。閻寶航當時身負重任,又有多重身份,需要各方應付,處境復雜艱險,李正文忠誠機智,處事得體,成了他身邊最可靠最得力的助手和聯絡員。
(二)
1941年7月,共產國際東方部決定派李正文去上海從事對日寇和汪偽的情報工作。上海對李正文來說十分陌生,閻寶航介紹了兩個在上海的熟人給他。
李到上海后先找了閻寶航介紹的上海慈幼教養院院長姚淑文,得到姚多方幫助,并找到固定住處,安頓了下來,然后和共產國際東方部負責上海地區情報工作的蘇聯人尼克萊,伊萬諾維奇接上了關系。
尼克萊告訴李:“你的工作是搞日偽軍政情報,活動地點在上海、南京、杭州這個三角地帶。沒有現成的工作人員和工作對象交給你,完全要靠你自己設法開辟工作,要打入日偽的軍政機關,盡量多和人交往,這樣就有可能搞到第一手情報。另外,要有掩護職業,以便比較安全地在上海呆下去。特別注意不要和中國共產黨發生任何關系,以免在安全上相互影響,不要看進步書刊,以免暴露自己。”尼還和李約好今后會面的時間和方式。
當時日偽統治下的上海,情況極為險惡。日本憲兵隊、汪偽特務機關到處抓人,屠殺抗日群眾,白色恐怖籠罩全市,稍一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李正文到達上海時,已成為“孤島”的英法租界還在,稍有活動周轉的余地,但幾個月后,太平洋戰爭爆發,這個“孤島”就不存在了。
憑借通曉英、日、俄三國語言的優勢,李正文很快落實了掩護職業。李應聘擔任了原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日文教員,給原來以英文做通用語言的工部局職員教日文,職員中有不少外國人,因此日文教員必須懂英語才能勝任。這個職務對開展情報工作極為有利。
李又考取了上海申報館的日文翻譯,為該館翻譯日文資料,同時還受聘擔任上海震旦大學的日文教員,有了大學教授的身份。這項工作是后來成為李的妻子的陳蕙瑛介紹的,她當時是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的學生。不久李就發展她參加地下革命斗爭,成為他在情報工作上的得力幫手。
除上海外,李也經常去汪偽的首腦機關所在地南京活動。他發展了一批得力的情報人員,包括東北大學的同學許家俊、張殿傅,社會科學研究會的陳波濤、沈明釗,還有沈孟先等,他們都是忠誠的革命同志,在李正文的領導下,利用各自的關系,為李開辟了很多情報來源。
通過好友裘維琳,李正文發展了一個叫稽顯庭的重要關系?;悄暇┩魝握貢L周隆庠的大舅兄,在該政府任文書科長,即高級機要秘書。日偽最高頭目每周都要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商討決定一些大政方針和重要決策。會議內容的記錄和整理都由稽負責,整理稿經審定后再打印三份,分送日偽雙方有關當局。后來他又偷偷多打印一份給李正文。這些都是敵人的最高機密,據此可以了解日偽的最新動向。
為此李在尼克萊的支持下,付給稽顯庭相當可觀的報酬,因為稽畢竟不是革命者,他靠他大漢奸妹夫當上了這個偽差,一心只想撈錢買房置地。除會議紀要外,稽還將他從別的渠道獲悉的其他情報,也都提供給李正文。
所有這些情報,李正文都交給了尼克萊,但其中很多信息都和我方,特別是同蘇北新四軍直接有關,必須盡快告知他們。李不知尼克萊是如何和我黨聯系的,能否及時給他們送交這些情報。有一次他向尼提出,他可否和新四軍聯系,把情報直接發給他們?不料尼克萊大為惱火,嚴厲批評李說:“你怎么想到要同中共聯系,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所有情報我們都會負責,你不必考慮。”李試圖說服他,他根本不聽,還說這是組織紀律,必須服從。
李正文考慮再三,作為一個中國共產黨人,在敵我斗爭如此尖銳復雜的情勢下,對這些關系國家命運和抗日事業的大事,他不能完全聽從尼克萊。李通過去過蘇北根據地的沈孟先很快和我方接上了關系。以后就將獲得的情報搞成兩份,一份給尼克萊,一份通過約定的傳遞渠道直接發往蘇北根據地。這樣,李正文就成了我方在上海的一個重要情報來源。蘇北新華分社負責人于毅夫和李保持著聯系。
1943年上半年,李正文通過申報館的同事日文翻譯肖百新認識了汪精衛的參軍長唐莽。李和唐交往過多次,有一次唐莽透露,重慶蔣政府有個高官的姨太太,最近不斷來往于重慶和上海、南京之間,同日偽頭目接觸頻繁,很明顯是蔣介石最近回應日本方面的和平攻勢,派此人來作為投降試探的先遣代表,十分可疑。而李正文前不久正得知,汪偽上層人士最近在華懋飯店舉辦的一次有陳公博市長夫婦參加的舞會上,發現國民黨要員孫科的二夫人藍妮也來了,此人遠在重慶,怎么會跑到上海這個漢奸窩里來參加什么舞會?李估計這個昔日著名的交際花藍妮極有可能就是唐莽所說的那個可疑的女人。李將這一情況向尼克萊報告后,尼十分重視,因為此事涉及到蔣日偽合流的重大機密,如合流成功,不僅對抗日戰爭極為不利,也將構成對蘇聯的直接威脅,必須設法制止。這以后,這個負有特殊使命的女人就再也沒有在上海出現過。
肖百新還介紹了一位反軍國主義的日本友人德田恒夫與李正文認識。德田原是日本的戰地記者,他看透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這場野蠻的侵華戰爭是日本民族和日本人民的致命災難,是損華害日的極大罪惡,因而堅決反對。他是一位堅定的反戰斗士,中國人民的忠誠朋友。李正文和德田思想一致,相處融洽,并逐漸發展成為知交好友。德田和日方政要常有接觸,消息靈通,并十分樂意幫助李正文。他多次為李提供過重要情報,如日本軍方掌握的中共及新四軍的資料和日方的對策,關東軍到達上海的消息,以及日僑的政治活動等等。
有一次于毅夫奉新四軍軍長陳毅之命,潛入上海找到李正文,迫切希望搞到載有日軍圍剿新四軍的詳細計劃和部署的兩本日文絕密刊物。這件事難度極大。李就求助于德田,德田冒了很大風險,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居然從日本大使館里拿到了這兩本絕密件交給李正文。此事曾受到陳老總的高度贊賞。
約在1945年初,李正文派妻子陳蕙瑛代表他秘密趕赴蘇北中共中央華中局所在地,見到了城工部部長劉長勝。陳蕙瑛將李正文的歷史和與共產國際的關系,以及他們掌握的有關情況,向2000年2月,作者(左)和李正文夫婦劉長勝做了匯報,希望組織上接受他正式回到中國黨來。華中局領導研究后,同意了李正文的請求。
日寇投降后的1945年9月間,張執一同志代表黨組織來上海接上子李正文的關系,此時尼克萊也已被蘇聯政府召回國內,李正文名正言順地回到了中國黨的行列。
(三)
張執一同志是中共上海地下黨的領導人之一,日寇投降后,他曾奉命組織上海人民武裝起義,起義計劃取消后,他和沙文漢同志一起負責黨的文教宣傳和統戰工作,和工商界上層人士、民主黨派、高級知識分子建立密切聯系。
1945年10月起,李正文在張執一領導下并協助張開展統戰工作,和上海工商界、文教界人士廣泛交往。
他應黃炎培先生之邀,擔任民主建國會總會的副秘書長,經常參加他們的會議和活動,他還參加陳叔通老人主持的民主工商界的聯誼會,結識了一批著名的民主人士。
1946年8月。以張志讓、沈體蘭為核心,成立了上海各大學民主教授聯誼會(簡稱“大教聯”),很快發展到80余人,包括馬寅初、周谷城、周予同、蔡尚思、楚圖南、鄭振鐸、葉圣陶、翦伯贊、杜國庠等一大批著名教授。李正文參加了“大教聯”組織,在張志讓的支持下,被選為七人干事會成員,分管組織工作。張志讓是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在大學教授中有很高威望。
“大教聯”的愛國民主活動,在廣大群眾中產生很大影響。這些活動成為中共中央號召的開辟第二戰場、發展第二條戰線的組成部分,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軍。
《大公報》是當時在國統區發行量最大的一份非官方報紙,在廣大讀者中有重要影響。李正文通過該報記者地下黨員李純青對該報的總負責人王蕓生作過多次爭取工作,最后在破解了王蕓生多年積累的對共產黨的疑慮之后,終于說服他愿意接受黨的領導。1948年秋天的一個晚上,李正文作為上海地下黨的代表,在李純青陪同下。和王蕓生正式晤談,當時王特別高興和激動,表示愿意為全國解放事業服務。他說,上海《大公報》決不隨同蔣介石遷往臺灣,所有人員全部留下,并正式宣布,從現在起,港滬兩地的《大公報》都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還命令復旦大學遷往臺灣,陳立夫親自動員校長章益,章益已準備從命,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張志讓,張志讓立即找李正文商量,李要張說服章益,絕不能接受去臺灣的命令,想方設法把復旦大學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張志讓和章益是至交,平時關系很好。張和章作了多次交談,最后終于說服了章益,章毅然拒絕了國民黨的撤退命令,把復旦大學完整地留在上海交給了新中國。
從1948年秋天開始,蔣介石國民黨發動的全面內戰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已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國民黨中的許多軍政人員感到大勢已去,紛紛尋找出路。為適應這一形勢,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了以張執一同志為書記的策反工作委員會,李正文、王錫珍(陳約珥)、田云樵三人為委員,分別對國民黨軍政各界展開秘密活動。李正文從此時起已完全轉入地下,不再進行公開活動。
1948年10月,李奉調去香港學習,作解放上海的準備工作,張執一也在那里。11月中,張告訴李:“中央通知我們,要邀請上海32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盡快去解放區參加新政協。這也是對他們采取的一項保護措施,以免遭受國民黨迫害。上海局決定派你回上海代表中央去邀請他們?!睆堧S即把這32人的名單交給李正文。其中有張志讓、葉圣陶、馬寅初、陳叔通、周建人、盛丕華、鄭振鐸、包達三、張炯伯、許廣平、沈體蘭、周子同、鄭太樸、盧于道、儲安平、王蕓生、傅秉然、宋云彬等。
當時這些人在愛國有罪的國統區上海,已程度不同地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監視,隨時有被捕的危險。馬寅初、鄭太樸早已躲藏起來,葉圣陶等許多人也已不在家中居住。因此必須十分小心地協助他們離開上海,稍有不慎,被國民黨反動當局察覺,將會給他們招來殺身之禍。
為了完成這一重大任務,李正文臨行前作了充分準備,他裝成一個“高等華人”,從香港到達上海后,把名單藏匿在一個安全處,就開始按照心里背熟的人名一個一個地拜訪。
名單中有不少人是李正文熟識的,有的曾是并肩攜手、生死與共的老戰友,他們得知后都非常高興和激動,感謝黨中央對他們的關懷。有少數人從未和李正文見過面,李就委托陳叔通和張志讓分別代為轉達黨的邀請。最后的結果是,32人中除有一人因事不能脫身而未能應邀前去外,其他人或坐船或乘車都先后安全離開上海到達香港,經組織安排,再轉從海路北上進入解放區。馬寅初因目標太大,李正文請海關的地下黨員孫恩元同志護送他經海關通道也平安地到達了香港。遺憾的是,鄭太樸因帶病遠行,在香港下船時不慎摔倒,搶救無效,不幸逝世。
李正文這次在上海期間,還根據張執一的指示,到南京國民黨海軍部去會見了海軍部辦公廳少將主任金聲。金聲是一位愛國將領,堅決反對內戰,革命熱情很高。他和宦鄉是好朋友。半年多以前,金聲就要宦鄉為他溝通中共方面的關系,宦鄉在香港見到張執一時談起此事,張就要李正文代表黨去南京會見金聲。并請宦鄉將此事通知金聲,告知了接頭暗語。
當時局勢已相當緊張,李到南京海軍部時,那里崗哨密布,警衛森嚴,金聲在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專用的小會議廳和李正文會見,還把桂永清的上校機要秘書游俠叫來介紹給李,說游俠是自己人,早就有意參加革命,苦于找不到關系,他對海軍部大小事情都了如指掌,可說是一部活字典,海軍的機要都掌握在他手里。
金聲和游俠同李正文聯系上后的幾個月內,兩人就經常帶著有關的重要情報,從南京到上海在約定地點和李見面,這些情報都經由他們兩人作過精心整理和分析,詳細而具體地把蔣介石整個海軍的行動計劃和作戰部署,特別是沿海和沿長江的布防計劃,包括炮臺位置及其兵力、火力配備情況,還有海軍部所掌握的其他兵種,如陸軍、空軍的調動計劃和作戰部署等都一一列出,有的還用地圖和圖解形式標出來。這些情報立即由上海地下黨派人送往蘇北解放軍指揮部。張執一對李正文說:“他們這些情報非常寶貴,是萬兩黃金也買不到的,特別是他們提供的蔣軍沿長江的炮臺位置和兵力、火力部署情報,對解放軍渡江作戰的勝利將起到極大作用”。
(四)
1949年初,李正文被派去和以段伯宇為核心的一批準備反蔣起義的國民黨進步將領會面。段伯字是蔣介石總統府軍務局少將高級參謀,1938年加入我黨,后失去組織關系,1942年考入了國民黨的陸軍大學,在該校結識并團結了一批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進步同學,經常在一起秘密討論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他們結業后先后分配到了國防部和其他軍事機關,都握有一定的軍權,彼此仍保持著密切聯系,到1948年,他們在段伯宇的引導和倡議下,決定棄暗投明,倒戈起義。大家一致同意尋找共產黨的領導,投身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洪流。段通過他的表弟中共黨員溫尚煜聯系到黨的關系,張執一了解了這一切后,決定派李正文和他們聯系。
李正文和段伯宇一見如故,通過段,李陸續會見了國防部預備干部局代局長兼預于總隊少將總隊長賈亦斌,淞滬港口司令部少將副司令兼上海鐵路指揮官段仲宇(段伯字的弟弟),傘兵第三團上校團長劉農脧,工兵第四團上校團長王海矯,江蘇省保安總隊少將總隊長齊國槽,陸軍第九十六軍少將參謀長宋健人等人。
段氏兄弟、賈亦斌、劉農俊他們原來的起義設想是聯合熟悉的所有部隊約有六七萬人在江浙皖三省,主要在寧滬杭三角地帶同時起義,時間選在解放軍渡江作戰時,起里應外合的作用。
在段伯字的陪同下,李正文去了這些部隊的駐地,代表上海局策委會和這些要求起義的將領一一見面談了話,實地了解了他們的實力和情況。然后策委會派遣黨的聯絡員張文藻、周其昌、汪聲明、陳景明等同志分別進入賈亦斌、劉農峻、王海崤、齊國楮等部隊。
1949年2月間,上海黨組織恢復了段伯字長期失掉的組織關系,隨后又批準賈亦斌、段仲宇、劉農俊、宋健人等人的入黨要求。對這些新黨員和聯絡員,都按地下黨的特別組織原則,由李正文單線聯系和領導。
但是對他們的聯合起義計劃,策委會和上海局領導經過仔細分析和反復研究以后,認為條件不足不能實行。因為即使加上我黨所掌握的其他所有準備起義的部隊一起聯合起義,也會因為敵我力量懸殊太大而難以成功,只有各自利用有利時機單獨起義、分別行動比較合適。上海黨對賈亦斌領導的預干總隊特別重視,認為在嘉興的這支部隊雖然受到蔣軍的重兵包圍,起義難免失敗,但也應該起義。因為這是蔣經國多年來苦心經營的王牌“太子軍”,是專門訓練素質較高的青年干部,用以配備30個現代化新軍來支撐蔣家王朝的擎天柱,可說是嫡系中的嫡系,如果它一旦起義,對整個蔣軍的震動之大,可想而知,必能達到動搖蔣介石總后方基地的作用,其政治影響無可估量。
李正文在段仲宇公館向段氏兄弟、賈亦斌、劉農俊等人傳達了上海局這些考慮和意見后,很快取得了共識,同時他們對預于總隊的起義時機和方法等問題作了詳細研究,并立即行動。
賈亦斌回嘉興后,在聯絡員張文藻的協助下,在預于總隊官兵中開展了準備起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大隊長李愷寅等一批進步分子也積極配合賈亦斌,在官兵中開展準備起義的秘密活動。預干總隊約有近四千名學員,都是一些有文化素質和有思想抱負的青年,他們早就對專制腐敗的蔣政權極為反感,決不愿為蔣介石賣命,因此當得知他們一向愛戴的總隊長賈亦斌領導他們準備起義時,無不歡欣鼓舞,熱烈擁護。
但是反動的副總隊長黎天鐸向在溪口的蔣介石父子告了密。蔣介石下令撤了賈亦斌的職,總隊長由黎天鐸取代。賈亦斌和李正文、段伯宇研究后,決定盡量拖延辦理移交的時間,以待完成起義的準備工作。但時間緊迫,不宜拖延過久,于是,賈亦斌就日夜留在嘉興部隊里活動,同組織上的聯系,則由李正文去嘉興和賈見面。4月5日李正文最后一次去嘉興,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李和賈亦斌商定了整個行動計劃。
4月7日凌晨,賈亦斌毅然決然地率領預干總隊的3000多名官兵,制服了黎天鐸和其他幾個反動軍官,以去莫干山行軍演習的名義,把部隊拉出去起義了,他們準備和浙西的游擊隊會合。
起義部隊出了嘉興后,南京國防部和溪口方面同時接到急電:“賈亦斌叛變,黎天鐸下落不明”,這對蔣政權猶如一聲驚天霹靂。為除此心腹大患,蔣介石急調四個整師和一個軍的一部分,以及江浙皖三省的保安部隊、交警部隊,甚至不惜動用防守“長江天塹”的陸軍和空軍,以幾十倍于起義部隊的兵力,設下重重包圍圈和堵截線,并懸賞5萬銀元緝拿賈亦斌。
起義部隊在賈亦斌、李愷寅的帶領下,浴血奮戰,終因力量懸殊太大,寡不敵眾,犧牲慘重,終于被打散。賈亦斌逃出重圍,身負重傷,歷盡艱險,最后在當地群眾和游擊隊的救助下,安全脫險。國民黨的報紙則大肆宣傳,說他“已被擊斃”。李愷寅也死里逃生,回到了人民的隊伍。預干總隊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這一“從心窩里反出來”的正義行動,震動全國,影響深遠,是對蔣家王朝的沉重打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傘兵第三團也是蔣介石十分重視的嫡系部隊。他們的起義工作早有準備,李正文和劉農峻聯系后,發展他人了黨,并派去了聯絡員周其昌,在那里建立了黨支部。團副李貴田、副排長孟虎、參謀陳家懋等都是黨員,協助劉農俊積極開展起義活動。
起義原準備在解放軍解放上海時里應外合,但蔣介石已多次催促該團立即撤往臺灣,不能再拖。策委會決定將計就計,讓劉農俊打著奉蔣介石之命撤往臺灣的幌子,一出海就改變航向,直奔我解放區連云港。
但連云港和臺灣的基隆港不同,沒有碼頭,輪船不能靠岸,只能用登陸艇。于是策委會就請段仲宇利用職權調撥了一艘3000噸的美式大型登陸艇給劉農俊。除可以運送傘兵第三團3000多名官兵外,還有數百人的空余艙位。傘兵司令部就又裝了一批武器和通訊器材,要他們帶到臺灣。就這樣,1949年4月15日傘兵第三團的起義,不僅給解放軍增加了全副武裝的3000多名傘兵,還把這些武器和通訊器材送給了解放區。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起義行動,他們在連云港受到了以谷牧為首的黨政軍民的熱烈歡迎。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還給他們發來了賀電。
王海嬌的工兵第四團是蔣軍中配備最精良的重型工兵團,全部是美式裝備。蔣介石和國防部多次命令,要該團撤往廣州。李正文通過聯絡員汪聲明并和王海嶠親自多次商討對策,最后決定采取陽奉陰違的辦法,聲言服從命令向廣州撤退。先是制造借口一再拖延,然后在段仲宇的配合下,把工兵的裝甲列車和一批重型機械設備裝車從上海運到浙贛鐵路金華以南地帶,便佯稱機車發生故障,必須停下來修復后才能南下,故意東一輛西一輛地停散在好幾條鐵路上,不僅使工兵第四團再也動彈不了,還堵死了浙贛鐵路的許多路段,使蔣軍南調部隊無法通過。蔣介石一再催促,毫無結果,才發現有變,下令撤了王海嶠的職,并派特務到處緝拿他和有關人員。王海嶠和聯絡員汪聲明干脆一起跑往香港并轉道去了解放區,下屬官兵則分散隱蔽起來,使國民黨當局氣急敗壞又無可奈何。這批車輛和裝備始終在浙贛路上躺著,直到人民解放軍到來全部接收。
在協助傘兵第三團起義和工兵第四團堵塞浙贛鐵路阻撓國民黨軍運的重大行動上,主管上海一帶水陸交通運輸的段仲宇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段仲宇還曾機智地保護了鐵路職工的大罷工,使他們得以避免特務頭子毛森的血腥屠殺,并對許多地下黨領導同志進出上?;疖囌咎峁┝吮Wo性措施。特別是在解放上海戰役期間,他率領輜重汽車團起義,加入了解放軍,并集中大量汽車組成追擊部隊,輸送解放軍追殲蔣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上海的軍事行動。
(五)
1949年4月上旬,李正文剛從嘉興和賈亦斌會面后回到上海,就發現一個姓朱的關系,被捕后叛變,這幾天正帶著特務到李平時出入的地方搜捕他,情況危急。組織上決定他立即撤離上海去北平。李將一些未了的工作移交給策委會的田云樵等同志,于4月10日化裝潛離上海,轉道香港到達北平,從此結束了在上海敵占區長達八年的地下工作。
北平已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李正文在那里見到了原上海局書記劉曉,劉這時已被任命為華東局組織部長。劉要李立即隨同第三野戰軍總部南下,準備接管上海。
5月底,李正文回到了已經解放了的大上海,這里已是人民的天下。
華東局宣傳部長舒同告知李正文,他已被任命為華東軍政委員會高教處副處長和上海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的軍代表。隨后又任命他為暨南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大學的接管工作。
1950年2月,華東局調李正文擔任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副校長,華東革大的校部在蘇州,他在那里工作了兩年。1952年2月,李奉調回上海,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復旦大學是李正文最熟悉的一所大學。在復旦大學工作的兩年半時間,是他一生中最為留戀的日子。
1954年秋天,李正文被調到北京高等教育部工作,任政治理論教育司副司長。李一如既往,忠于職守,勤奮工作,他負責領導和管理全國高等學校的四門政治理論課,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教學指導工作。
但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這位對黨無限忠誠,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過如此重大貢獻的老同志,卻被懷疑歷史不清而不被信任。
在1959年的反右傾運動中,李正文被認為有嚴重右傾思想和重大政治歷史問題而列為重點批判對象,在大小會上無理批斗,最后被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受到撤銷職務、留部察看的處分。
1962年全國都對反右傾的錯誤結論進行了甄別平反,李正文卻是個例外,拖了兩年后,又給他加上了一條有系統修正主義思想的罪名,不予平反。接著十年浩劫,李一直處在暗五天日的厄運中。直到1979年10月,組織上才給他做出“徹底平反,恢復政治名譽,恢復原職務”的復查結論,時間已過去了整整二十年,李正文同志已是一位進入古稀之年的七十一歲的老人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國改革開放的春風使李老的暮年重新煥發了青春,他很快成為一位活躍于學術界、理論界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在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國際共運史等諸多社會科學領域,他都是學術帶頭人。他思想敏銳,謙虛誠懇,他的文章和講話富有創意,分析透徹,說理清楚,深受大家的敬佩和歡迎。
李正文同志病故于2002年2月,終年九十四歲。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
(責任編輯
李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