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普通高中里,一個班的學生的英語基礎往往是參差不齊的,如果在課堂上實行“一刀切”,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顯然不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有違“新課標”的精神,有違素質教育。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認真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參照成功的教學理念和實踐經驗,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念,進行“分層目標,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教學改革實驗。
一、理論依據和遵循原則
1. 整體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原則
分層目標、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要考慮整本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每堂課的學習內容的關系,增強教與學的目的性。同時,還要考慮全體學生的需要,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需要達到的目標,B層是中等生所要達到的目標,C層是少數優生所要達到的目標。
2. 科學性和可測性相結合
分層目標、分層教學、分類指導要緊扣“新課標”教學大綱。一方面,把教學目標分解到各單元、章節、課時以及重要的知識點中,以便分層突破、分段落實。另一方面,把教學目標歸為“水平能級目標”“行為操作目標”和“評估檢測目標”,使教學目標橫向成“線”,以利于教學中操作。如:認識目標可分為“識記——理解——應用——綜合”四個水平能級,學習興趣分為“愿學——愛學——樂學”三個水平能級,師生關系按“接近——親近——信賴——共鳴”四個水平評定。
3. 階段性和發展性相結合
英語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使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終端目標,我把終端目標分解為若干階段性目標,按照學生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逐步達標,避免脫離學生實際,盲目拔高。這既能實現每個階段的要求,也照應了后繼學習的需要,從而大面積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
二、具體做法
1. 按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分類
首先要對學生分層,根據學生平時的英語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成績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一般可將學生分成三類:A類是學有困難的學生,B類是成績中等的學生,C類是拔尖的優等生。向學生闡明分層教學的設想,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指出各層次的學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進步的可以“升級”,退步的應“降級”,消除學生心理的不平衡,使他們樂意按照教師的設想來進行。學生經過一段時間或較長一段時間學習后,最終達到A類學生逐步解體,B、C類學生不斷壯大的目的,達到共同進步。
2. 課堂教學目標分層法
教師應設定每節課、每個單元的目標,以“目標達到”作為“通過”的標準。備課時,根據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目標。其中A類學生完成低級目標,B類學生完成中級目標,C類學生完成高級目標。如講授定語從句時,可設計共同目標:掌握定語從句的概念和定語從句的運用。不同目標:A類學生了解定語從句概念和定語從句的運用,B類學生理解定語從句概念、定語從句的運用及變化,C類學生掌握定語從句概念、定語從句的運用、定語從句中的句子成分的分析及與其他從句的區別,還要掌握限制性定語從句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之間的區別。
3. 課堂教學層次法
(1)揭標。每節課開始,教師以提問、檢測等形式以舊導新,揭示并努力完成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準備四個色卡:A是紅色,B是藍色,C是紫色,D是白色。若A類學生完成A組目標的話,就出示A卡;B類學生完成B組目標的話,就出示B卡;C類學生完成C組目標的話,就出示C卡。若未完成目標,需要教師幫助的就出示D卡。
(2)測標。我在每個單元的測試中,同一份試卷仍按A、B、C三個層次命題,滿分是100分。A類學生完成A組題目得滿分,B、C類學生完成A組題目只得60分,他們還需要完成附加題,滿分也是100分。目的是縮小分數差距,克服學生自卑心理,增強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3)補標。課后作業也分為三個層次:課后練習、課后習題、課后復習題。按照“模仿練習類,稍有提高類,靈活運用類”逐步加深,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學。這樣,學生做作業就不再是負擔,就會真心實意喜歡做作業了。
三、實踐意義和效果
實踐證明,分層目標、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教法保證了全體學生都學有所成,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上個學期,在我所任教的兩個高一班級中,我完全按照英語分層教學法實施教學,教學效果很明顯。在期末考試中,這兩個班的英語成績,無論是優秀率還是及格率,都明顯高于其他班,特別是差生大大減少了。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