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學習數學有三個普遍的突出的缺陷:厭讀,怕說,懶想,學生的“厭讀”體現在學生厭煩閱讀數學課本,脫離數學課本進行數學學習;學生的“怕說”體現在學生難于用數學文字、字母或圖表等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及相應的推理過程;學生的“懶想”體現在學生不愿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猜想結論等,本文就如何加強學生“讀、說、想”的訓練,談幾點看法和做法。
一、讀的訓練
讀,是讓學生閱讀數學課文,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依托,是知識和能力的生長點,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閱讀數學課
本,不僅直接學習了所學內容,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筆者在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課本采用“階段性”的強化訓練。
第一階段——領讀,帶領學生逐字逐句逐段進行閱讀,講解段意,指導找出課文重點、難點,如教學“直線”一節,在讓學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直線形象”的實例與圖形后,回歸課本,幫助學生這樣理解直線的基本性:公理說的是兩句話,一句是說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肯定有,不是沒有;另一句是說經過兩點只有一條直線,不會多,不會有兩條、三條……公理的簡單說法中的“有且只有”四個字包含兩層意思:⑴有是肯定它的存在;⑵只有是強調數量就是一條,不會多,通過領讀,培養學生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
第二階段——導讀,教師列提綱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根據提綱讀懂、讀通數學課文,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第三階段——自讀,讓學生各自獨立閱讀數學課文,并做好閱讀記錄。
課文閱讀完后各自概括提綱,自我小結,然后,以數學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閱讀心得交流,同學間取長補短,最后,教師出示檢測題目,學生解答,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循序漸進的訓練,使學生養成自讀、自結、自檢、自練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消除“厭讀”情緒,學得主動靈活,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說的訓練
說,是內在思維的外露,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得準確與否直接反映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弱,數學語言是特殊的語言,專業性強,初中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說不準確,不敢開口說,因此,要注意給他們多說的機會,說的訓練方法很多,舉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