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錢夢龍指出:“最好的教學法,就是那種能夠幫助最普通的教師教好最普通的學生的方法。”因此,我們必須優化語文教學方法,不僅要因文而異,更要因材施教。
一、滲入觀察法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
例如,在粵教版必修一《揀麥穗》這篇課文中,因為我們要去體會的是作者對人性美、對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情感的禮贊,從而沉浸在一個充滿了愛與美的略帶憂傷的童年世界之中,所以我采用了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體會作者的感受。在宣布“名人訪談之走進《揀麥穗》”開始之后,我陸續把作者的照片,和課文相關的圖片一一展示出來,使學生對作者以及揀麥穗這個從未參加過的活動有了一定的認識,也使學生對作者的情感能夠感同身受。
二、滲入情境教學法的課堂
情景教學法是“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要求,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適合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生動情境,使學生入境會意,觸景生情,從而加深理解,學習語言,開發智力,陶冶情操”的一種教學方法。
1. 導入樂曲,情感先行。在一節新課開始時播放與課文內容及情感相應的樂曲,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內心的感受,把學生導入到課文的特定情境中。如教王實甫《長亭送別》,這是一首抒情色彩很濃的戲曲,戲曲中唱詞將鶯鶯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刻畫得淋漓盡致。如果我們給學生播放那首《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同時用課件出示一副副離別的畫面,定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音樂悠遠,畫面悲涼,構成了一種立體的蕭瑟悲涼的情境,把學生置身于這特定氛圍之中,學生的情感就能與主人公的感情完全融合起來。
2. 人物專訪,距離拉近。走進《揀麥穗》的人物,分成十個小組,競選出主持人、老漢的代表、張潔的代表、村姑的代表、大雁的代表。其余的學生則作為觀眾就本文的創作緣由、文章內容、人物情感等等來發問。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拉近了與課本的距離,讓學生在與名家經典對話中消除了時代及年齡的隔閡,在感情上給他們以熏陶,在思想上給他們以啟迪。學生在課堂上,在文字與音樂等的催化下,真切地感受著人性之美,同時又訓練了自己的閱讀能力。
3. 新聞發布,課堂生動。評講發言稿讓學生只感覺到枯燥無味,更多的是在進行思想教育。于是筆者便采用活動課的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此類文章的積極性。全班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派一位學生來做新聞發言人回答問題。新聞發布會之前,全部組員要明了發言稿的特點及措辭以此來幫助發言人做好準備工作。“新聞發布會”開始后,學生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呈現出人人想參與的課堂局面。
三、滲入自學指導法的課堂
“自學指導法”是激勵性教育,將使學生改變被動學習、機械發展的弊端,滿足學生積極心理需求,從而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自學能力的增強也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1. 學生上課,“自主”加強。在唐詩宋詞單元的教學任務中,教師作幾首詩詞的示范講解,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要求,明曉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剩下的詩詞由各小組學生負責,小組內分工合作,某個人負責作者以及背景介紹,某個人負責內容的講解,某個人負責總結。教師事先要讓學生明確該詩的重點、難點,并予以適當的指導,學生課下查找有關資料,上課時由小組派出幾名代表進行講授。教師要在講解完畢后進行及時的點撥、總結。
2. 質疑課上,“問題”頻出。基本問題解決后,有些問題不是只靠語感就可以解決的,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的語文意識,可以專門開展一節質疑課,由教師與學生共同釋疑。課下,學生先準備好問題,教師也應在上課前預設些問題以及考慮問題的答案,避免上課時陷入冷場的境地。例如我在講解魯迅先生的《藥》時,在前三個課時已經把基本問題解決了,在第四個課時我們就開展了一節質疑課。學生提出了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沒有注意到的一些細節描寫,有些是我在課下沒有設想過的,但是經過師生的共同探討后,頻出的“問題”還是被一個個解決了。經過這次質疑課后,不僅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課前預設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