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的優異性毋庸置疑,但在信息技術學科中要體現這一優異性,首先就要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實施。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教學環節都適合實施合作學習。如果每節課都在合作中進行的話,勢必削弱學生對外界事物的獨立處理能力。
[案例1]
在一次區級的選秀公開課上,我上的課題是《主機的組裝》,在思考教學設計時,我就想:是否一定要引入合作學習模式,如果不引入,學生能在40分鐘內獨自完成主機的組裝嗎?后來經過詳細分析,得出結論就是一定要引入,否則極難完成教學任務。最后結果也證明,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組織合作時,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為需要,所以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合作學習變得順理成章。
如果某節課上合作學習成為需要,那么,作為教師必須要明白合作的根據是什么,合作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為何合作。教師在組織有意義的合作時,應該讓學生明白合作的必要性,要做到合作的形式與內容必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從而產生學習上的內驅力,使得學習變成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正因為有意義的合作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能更好更全面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能很好地體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以我們才選擇“合作學習”。
無論合作學習的意義有多大,關鍵還要看在課堂上能否很好地落實。所以,合作學習必須講究效率優先,策略制勝。
[案例2]
在一次區級的研討課上,我上的課題是《Windows窗口》,設計時如何讓合作學習成為一個充滿激情和提高學習效率的平臺,很有難度。最終我的設計主線是:模仿——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初步的組際競爭——組際競賽——總結回顧。“模仿”,是為了”探索”打基礎,例如:演示窗口的組成、窗口的最小化、窗口的大小改變等,演示可以讓有能力的學生進行或課件進行,但要點到即止,留下一點點懸念。基礎打下后運用“任務驅動學習理論”,例如在窗口最小化的學習后,給學生提出如何還原和最大化的任務。任務所引出的內驅力使得學生很積極地以先自主后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教師則以一定的方式表揚優勝小組,從而拉開組際競爭的序幕。探究的成果必須要經得起考驗,所以接下來的環節就是組際競賽,也就組際競爭的高潮。課中我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先把學生電腦桌面的背景圖片換成帶有一個個方框圖案的背景圖片,每個方框內有不同的圖標名字。并讓學生把“我的電腦”“回收站”等幾個圖標的窗口變成特定的大小,通過移動剛好鑲在桌面背景對應的方框上。全組完成為勝。結果,游戲的趣味性和競爭的壓迫性使得學生的學習情緒異常高漲,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共同進取,積極完成任務。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評價,增加優勝者的成功感,激勵失敗者的斗志。本節課也得到在場同行的一致好評。所以合作學習,一定要效率優先。
經過自己的研究實踐,我發現合作方式的分類有四種。1.通過分工,同一時間內完成同一任務;2.通過分工,同一時間完成不同的任務;3.通過分工,在不同時間內完成同一任務;4.通過分工,不同時間內完成不同的任務。這就是策略的問題。
[案例3]
還是“案例1”中的那節課《主機的組裝》,正如剛才所說,合作是必須的,但如何去合作,就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情,畢竟就算讓4個學生共同來裝機,也不一定能完成任務。為此,根據自己總結出的4類合作方式,我精心地設計出了兩套合作方案,更重要的是,在我的引導和學生面臨現實困難的環境下,我要讓學生自己想出這兩套合作方案而非教師的直接教導。這兩套方案是:通過分工,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相同的任務。例如:安裝電源,需要有學生幫手固定、幫手上螺絲,遇到困難時需要派人到鄰組做“間諜”等。此種合作方式,學生竟然沒有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地進行,可以說,這是平時訓練的結果。通過分工,在不同時間內完成不同的任務。這是創新的合作方式,以前我還沒有真正聽過和用過。本節課,當學生遇到不夠時間組裝零件而下一個組裝環節又準備開始時,我適時地提出能否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在現實困難面前,果然有部分學生想出了不同時間完成不同任務的策略,具體是讓兩個同學繼續做未完成的任務,另外兩個同學去學習下一環節的內容,并且可以動手進行新的任務,之后通過交流,讓“沒聽課”的同學也加緊時間“補課”。如此一來,合作交流變成了學生之間的內在需要,而時間上的困難就得到非常完美的解決。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