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與新教材的設計,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充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就變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問題情境的引入,讓學生親近數學
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新教材的設計意圖非常明顯,每一章節的開始都是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再進入基本概念學習的,那么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充分注重問題情境的引入,巧妙地設計問題。
如在進行“眾數、中位數”的教學時,我首先引入問題:
某公司有經理1人,副經理1人,職員7人,現需招聘職員1人,小王前來應聘,總經理說:“我們這里的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是2000元,你在這里好好干!”小王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總經理說:“你欺騙了我,我已問過其他職員,沒有一個職員的工資超過2000元,平均工資怎么可能是2000元呢?”總經理說:“平均工資確實是2000元,”下表是該部門月工資報表:

問題1:請大家仔細觀察表格中的數據,討論該公司的月平均工資是多少?經理是否欺騙了小王?
學生很快就被這一問題所吸引,展開熱烈討論;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課堂中,接著拋出問題2:你覺得平均工資能否客觀地反映員工的實際收入?問題3:你覺得用哪個統計量來反映員工的實際收入?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明白數學概念的形成來源于生活,這樣比直接進入概念教學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注重課堂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參與數學
在一些公開課的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進行互動,提問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混為一談,導致課堂教學的滿堂問代替滿堂灌,問題設計欠合理化、科學化,提問隨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學生思考時間不夠,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無事可做,課堂很亂,教師很難調控課堂,針對課堂中出現的種種現象,要能抓住它產生的“簡單”原因,采取相應對策,比如“討論不起來”“不會提問題”“不敢發言”等等,是學生在“傳統方式”教學中形成的不良習慣造成的,課堂上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問題,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時,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引導他們進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了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問題設計的關鍵在于問題難度的控制,問題太難導致課堂“僵局”,學生處于啟而不發的狀態;問題過易,導致課堂“鬧市”或“冷場”,會使學生處于“不思問題而熱熱鬧鬧”或“不愿意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狀況,對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設計,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就不會讓學生因問題太簡單而不屑一顧,也不會因問題太難而喪失信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學生一起通過探索、經歷、交流來獲取數學知識。
三、注重數學活動的教學,讓學生體驗數學
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 “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例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教學時,組織這樣的活動:⑴組織一次對稱面具制作比賽,用卡片、紙板或者三合板來制作,要學生制作對稱圖案的面具,并進行比賽,參加的學生一定會在笑聲中感到創造的樂趣,⑵收集有對稱圖案的昆蟲、動物的圖片,進行展覽,⑶教師課始借助一幅學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頭娃娃的頭像,通過“眼睛的不對稱,讓學生想辦法使其變成對稱”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在游戲中初步感知 “軸對稱圖形”,這樣的過程做到了“寓知識于游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