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常思考如何提煉我校的辦學理念,由此引起對“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原點的追問。我發現對這一系列問題感覺有點陌生、說不清楚,甚至模糊。帶著這些問題,我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方針進行了比較,從方針表述的變化,可以感覺到教育漸漸回歸育人的本質,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也趨向全面和深入。
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時期,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而確定的指導原則。教育方針是教育工作的發展總方向,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它是為整個教育和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規定的指導性法規,也是各級各類學校制定具體的培養目標的依據。教育方針所概括的內容一般包含教育性質、教育作用、教育工作的方向、教育目的以及實現目的的基本途徑等。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或重要文獻中提出了15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教育方針,為說明方便,我僅從中找出5個具有代表性的提法加以研究。
文革前影響最大的教育方針是:“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工作怎樣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呢?那就是緊跟政治形勢,圍繞中心任務,參加各種政治斗爭,開展無休止的政治運動,隨意停課,等等。現在看來,這種提法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是有問題的,只提教育為政治服務,不提為社會的其他方面服務,更不提為人的發展服務。在理論上是不全面的,把教育視為政治工具,是左傾思潮的產物。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這兩個教育方針顯然都不好再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戰線對教育方針進行了持續的探討。1995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強調教育為經濟服務,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但這個教育方針仍然沒有跳出社會本位的框框,強調經濟發展工具價值,基本定位是為經濟發展“快出人才、早出人才”,缺少對公眾教育利益的直接關切,缺少對受教育者的人文關懷,把社會需要放在壓倒一切的位置上,根據學校的教育活動來判斷教育質量高低。什么是教育質量高?就是培養的人能滿足國家的需要。否則就不是好的教育。這種觀點容易引起教育的短視行為。
對于以上幾種教育方針,我們不難發現它不關乎人的生命,而把教育作為工具,受教育本身不是生命的需要,而取決于外在的需要。當政治需要時,人被培養成為政治人;當經濟需要時,人又被塑造成為經濟人。人的工具化,導致了人性的虛無,人的本體性存在價值完全被抹殺。
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社會的進步,拓寬了人才培養的途徑,提出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社會現實意義。其含義是把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結合起來。既考慮國家民族的需要,也考慮人民群眾的需要,實現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合理需要滿足的同步進行。從這個教育方針,我們欣喜地看到教育從單純關注社會、作為服務社會的工具,到關注人、作為人的發展的自覺需要,從強調經濟工具價值,走向與人本價值共舞,教育開始邁出回歸教育的本位價值的步伐。
教育為人民服務,起碼有兩個含義:教育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努力使人民“學有所教”,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教育要使人充分地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換句話說,人不是工具的人,每個人都是社會獨立的個體,不是社會大機器的螺絲釘。
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這個教育方針沒有像以往的教育方針第一句總是強調為什么服務,而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重新把“人”的發展放在了教育方針的核心地位,突出了對教育根本性質、使命的理解,突出了對人的關懷,教育回歸了育人的本質,回歸了教育的傳統。第一次在國家的教育方針中把個人發展擺在第一位,從國家主義回歸人本主義,從工具主義回歸人文主義,實現了教育價值轉型。這是人們對教育本質認識的一次飛躍,是我黨科學發展觀在教育上的重要體現。
方針的第二句話是“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針對中國自己的教育問題提出來的,是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解決教育問題的理論探索,是改革開放以來帶有標志性的教育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對實施素質教育作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標志著素質教育正式步入依法推進的軌道,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把“實施素質教育”寫進教育方針,反映了教育創新的最新成果,體現了中國特色,具有時代特色,也是教育方針的核心內容。
方針的第三句話“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明確了現階段各級各類教育的重要任務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我們正經歷從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的歷史性轉變,從大到強,一字之差,核心就是提高教育質量。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已經進入了全面提高質量的新階段,進入了讓孩子們上好學的新階段,進入了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新階段。教育發展進入新時期,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教育發展進入新時期,各級各類教育都要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提高教育質量是當前一項緊迫任務。
十七大報告確立的教育方針還有一個亮點,首次在教育方針提出了辦學宗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它的本質是要堅持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第一次在教育方針里闡明辦學的宗旨,這是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我黨辦教育的新認識,也是科學發展觀理論創新的成果,是我們教育改革和發展要始終堅持的立足點。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