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是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主動發展,在課堂教學中也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更新教育思想
傳統的教育思想以“教”為重心,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宰者,把教學過程片面地理解為教師單向的傳授知識和傳遞信息的過程,只是考慮自己講了多少,不考慮學生接受了多少、學得怎樣,嚴重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必須擺脫這種傳統教學觀的束縛,敢于突破教學上求穩怕亂的顧慮,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做到“三變”,即變以“灌”為主為以“導”為主,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變以“學會”為主為以“會學”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演員,教師成為導演、引導者、促進者,使課堂教學真正以學生的“學”為重心。
課堂提問要有思考性、針對性
為使提問真正起到擲石激瀾、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課前教師應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和安排提問內容。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思考性,即學生必須經過思考才能回答,但又不能不著邊際,超出教學大綱要求。提問要有針對性,要看準對象,分層次地提問,切忌經常提問固定的幾個學生。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做出鼓勵性的評價,并幫助學生分析歸納。
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敢疑、多思、深思、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正面要求學生多發現問題,多向教師質疑,并使學生懂得“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于不疑處質疑,方是進矣”,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要急于回答,采取包辦代替的做法,而應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啟發學生思考、點拔,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創新性的問題。對一些內容比較簡單的課文,可使用“發現式”教學法,即教師不先講,要求學生自學后提出問題,或者要求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集體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引導并補充學生未發現的問題。
必須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教師要善于捕捉所授內容與時事、日常生活的聯系點。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是思想政治新課程的顯著特點。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多聯系實際使學生“有感”“能發”。如在講授《我們向往公平》這一內容時,我把學生熟悉的“免費義務教育”“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懂得這是我們國家實現教育公平、分配公平的重要舉措。又如在講授《為正義高歌》這一內容時,我聯系不少學生貪圖一時方便、上學路上逆向騎車的現象,使學生懂得要使自己成為有正義感的人,首先要自覺遵守制度、規則,樹立規則意識。在講授《感受共和國的巨變》這一內容時,我要求學生搜集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成就的資料。通過聯系實際,化抽象內容為形象,能讓課堂活起來,又能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產生積極的情感態度。
要注意語言的幽默性、生動性。幽默、生動的語言能使沉悶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使枯燥的說教變得生動有趣,并能使師生感情融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愉快中學好,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享受。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古人說:“親其師而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所謂民主平等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發言的機會,引導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討論以形成共識,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多給學生以肯定、鼓勵。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能主動地學習。
在教學中,如果能堅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集中注意力,跟著教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問題,而且能使學生在接受知識中變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把“難熬”的四十五分鐘變為積極探索知識和體驗、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愉快的過程。總之,要把課堂的主人翁地位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此,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定能顯著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素質也能得到培養。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