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小學語文作業中死記硬背、照抄的機械性作業占有相當的比例。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將這樣的語文作業概括為三點:“第一,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語文課變成了純技術的訓練。第二,教學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第三,題海戰術,學生苦不堪言。結果是,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負擔過重,教學效率低下,往往導致高分低能。”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優化語文作業設計。
一、不拘一格,寫一寫
為了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閱讀面,可讓學生讀完文章后,做讀書筆記,自由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或者采取寫讀后感、仿寫、續寫、改寫等形式。比如學生欣賞完優美的散文《阿里山的云霧》后,他們可以自由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對于類似《赤壁之戰》這類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故事,可以鼓勵學生課外找《三國演義》等其他歷史故事來讀,并寫下自己所感興趣的人物或者事件。又如學習《江南春》等古詩,不妨讓學生模仿原作創造性地寫一首詩,讓學生的思維盡情揮灑。
課余,我會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如拔河比賽、游公園、登山、慰問五保戶等等。這樣,在實踐中,學生就變得有話可寫,而且感受真實,感情真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畫一畫,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直觀的畫畫可使枯燥的文字、講解生動化形象化,賦予內容于靈魂,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如學完《游園不值》,針對“詩人站在園外就僅看到一枝紅杏嗎”這類延伸問題,我讓學生發揮想象,把園子里可能會看到的都用筆畫出來。學生的想象五花八門,動的、靜的、天上的、地下的、動物、植物,都畫在紙上;學了《漁歌子》后,學生興致昂然地根據詩文內容畫了一幅“春雨垂釣圖”,詩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那種心境自然流淌畫中了;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一文,學生對“地道”的理解較為抽象,在沒有實物和直觀影像下去感受戰爭年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顯得比較困難,于是我就引導學生根據文章內容畫出地道的結構,在畫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加深了他們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就這樣,學生在畫的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演一演,再現情景
喜愛表現是孩子的特點。在語文學習中,讓孩子分角色表演教材內容,或演課本劇,能讓學生更直接地將自己的情感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融情入景,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中,學生進行了分角色表演,在演的時候,晏子的能言善辯、聰明機智一下就展現眼前;又如《小英雄雨來》一文,篇幅較長,這時選擇表演課本劇,既濃縮了文章的內容,又能加深學生們對內容及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
四、看一看,積累素材
打破時空局限,讓學生由課堂到課外,由學校到社會,多看、多聽、多觀察、多感受,有利于積累學習語文素材,觸發靈感。如作文課前布置學生觀察小動物的樣子、生活習性,植物的樣子、特點、生長過程,以及所處季節的天氣變化等等。鼓勵學生平時多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捕捉生活中親眼目睹的每一件小事。
五、實踐體驗,說一說
實踐出真知。語文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體驗當小老師、小記者、小播音員等角色。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角色進行置換,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由學生提問和組織課堂教學,這對學生無疑是一種興趣的激發。
六、查一查,搜集交流
搜集資料,交流匯報,是促進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過程。它可以體現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后,我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黃河的圖片資料和有關保護黃河、介紹黃河、贊美黃河等的文字資料,然后再召開一次“情系黃河”的交流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求知,學會合作,發展能力。
另外,每逢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等節日,我都會建議學生給老師、家人、同學寫上一段祝愿語,制作一張賀卡或寫一封問候信等。這樣的語文作業形式生動、活潑、有趣,人人都有內容可說、可寫,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已喜歡的內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參與語文作業。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