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已是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作為農村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村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應立足于的教學實際,在課前準備、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等環節中下功夫,才能提高教學設備設施相對落后的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課前準備要充分
1. 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學生預習課文時,我針對每篇課文的特點提出一些要求,這樣學生在預習時就有了較明確的任務,也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和思考。授課時,因為學生已提前感知了課文內容,所以課上學生的思維很活躍,發言也很踴躍。
2. 根據學生實際,認真備好課。課前準確了解學生現狀,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一堂課要讓學生有所發展,首先要明白學生的起點在何處,有哪些已有的知識,有哪些已會的技能。學生的知識基礎是有差異的,忽視了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就無法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收獲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不高。當前,一部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平時課前準備不足,全然脫離了自己的教學實際,丟開了學生基本情況、新課程標準、教材等,導致語文課堂教學徒勞無功,沒有實效。俗話說,不打無準備的仗。對此,我有深深的體會:在教學《麻雀》一文時,當我問是什么使得老麻雀不顧自己的安危從樹上落下來拯救小麻雀時,一個學生回答是母愛的力量。當我板書完畢后,突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你怎么知道那只老麻雀是母的?”由于我準備充分,靈機一動,連忙表揚他提問得好,于是我就把“母愛”改成了“親子之情”。那個學生才滿意地坐下了。事實證明,課前準備充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條件。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雖然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小學已推行了多年,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觀念也在不斷的改變著,但有一部分教師的轉變力度不大。他們依然以“教師主宰課堂”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以分析講解為主要形式,或認為課改就是課堂吵吵鬧鬧的,課程改革流于形式。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很難發揮,只是被動的聽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率可想而知。面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農村教師要徹底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在眼花繚亂的教法改革成果中,有選擇地引進和吸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農村小學語文在選擇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時,一定要從自身特點出發,結合學生具體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一切從實際出發。許多農村學校沒有高級投影儀,沒有多媒體教室,但在農村家庭里,電視機幾乎家家都有,我們可以借助電視媒體,讓學生去認識和接觸外面的世界,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比如,我在上口語交際《當小記者》時,先讓學生回家看《焦點訪談》和《現場調查》的電視節目,讓他們對記者有個大體的印象。這樣教學時,學生對當小記者的興致很濃,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發掘教學資源,創設良好的語文教學情境
在我們農村小學的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只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完成所有課文的教學。這樣單一的教學手段,如果每節課再面對同樣的教學程序、同樣的學習方法,那就會更覺得單調,甚至會覺得枯燥,課堂效率自然難以提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條件差的環境下,因陋就簡,充分發掘教學資源。這可以用聲音、圖片、影像等充分展示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激發起濃厚的興趣,獲得對語文知識的整體感知,培養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頤和園》時,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讀書,把課文的生字詞讀準,同時解決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學生熟讀課文后,我讓學生以一個導游的身份再一次朗讀課文,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走進課文畫面和意境,把自己化為課文中的一個角色,跟隨作者去參與活動,到風景優美的頤和園中去游覽。當學生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隨后讓他們四人為一小組進行導游式解說。如此,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得到了切身的體驗感受。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