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在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求知欲是人們思考研究問題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求知欲越高,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就越強,就能主動積極進行思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菱角的喜劇》的教學中,我就文題“菱角的喜劇”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其實最初發表這篇文章時所定的題目是《復雜》,大家認為與《菱角的喜劇》相比哪個題目更好一些,為什么?”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讓學生確定文章體裁,從情感認知的角度來分析文章題目對閱讀接受的影響。從學生或者說人類普遍的閱讀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傾向于富有情節性的文章。學生就可以從中找出“菱角的喜劇”比“復雜”要好的理由:因為“復雜”這個題目看起來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讀者的興趣;而“菱角的喜劇”這個近乎故事型的問題則能使人天馬行空,想入非非。接著我就提出第二個問題:“那么據你們的理解,什么叫‘喜劇’呀?”這個問題主要是為引入全文,貫穿全文而設計的。因為文章對“喜劇”的闡釋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喜劇”一詞的別用。經過思考,有的學生回答:“是一種很搞笑的東西。”有的回答:“它往往是以大團圓結尾的,給人以輕松愉快地感覺。”這些無疑都是喜劇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就本篇課文來說還沒有達到要求。于是我點撥道:“喜劇的目的是什么呀?”學生回答:“褒揚好人好事,貶斥不良言行。”“那么本文呢?”我追問。學生答:“我知道了,喜劇還包含著對不良行為的揶揄和諷刺。”學生弄明白了“菱角的喜劇”其實是作者自嘲后的感想。于是第三個問題出來了:“那么我們再想想作者是怎樣一步步用‘喜劇’來引入正題的?”這個問題終于把學生從問題引導到課文本身。有了前面的問答作鋪墊,這個問題學生很快就準確地回答出來。所提的三個問題,本身都包含著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三個問題之間又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前兩個問題的解決為最后一個問題的提出作鋪墊,最后一個問題是前兩個問題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個問題又各有自己的側重點,第一個問題著重對學生的閱讀經驗的考察;第二個問題是關鍵,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三個問題著重要求學生從課文中直接找到知識點,并加以歸納總結。這種課堂教學,使學生發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造型思維。課堂教學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情感的培養,都是在教師所提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自己的學習操作活動中完成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在問題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具體地說,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探究活動為過程的綜合性學習。我們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自主地去發現、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親身體驗問題。語文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為我們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許多研究的方向,語文教學中的各種問題都是滲透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載體。
1. 在應用題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新課程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培養其創新人格。培養創新人格,實質上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使他們具有進取心、獨立性、堅韌性、責任心等創新品格。中學語文課本中能培養學生創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們要在教學中注意滲透這些品格的教育。如:《石鐘山記》中蘇東坡黑夜駕舟尋訪石鐘山,大膽否定前人假說,探訪自己認為的石鐘山命名原因;《裝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守舊必死、創新求活的觀點。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各種高尚人格力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能為他們日后發揮創新能力、實現人生價值備下深厚的人格底蘊。
2. 在開放題中滲透研究性學習。語文開放題能體現語文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過程是探究的過程,能體現語文問題的形成過程,體現解答對象的實際狀態;語文開放題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使學生體會學習語文的成功感,使學生體驗到語文的美感。將語文開放題用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是十分有意義的。例如,我在分析《項鏈》中瑪蒂爾德這個人物形象時,抓住文中七個“夢想”、四個“陶醉”、十年“艱辛”、一個“回想”,讓學生展開討論,來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在討論中,學生們都能領悟出瑪蒂爾德性格虛榮的一面和剛強的一面,但是就“一個回想”這段心理描寫,學生們的意見就產生分歧。有人認為這段描寫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任何一個人都會記住自己曾經有過的輝煌;有人認為這是主人公對美的追求還沒有消失;有人認為這是她虛榮心的表現,十年艱辛并沒有使她喪失虛榮心。在討論中不難看出學生們都積極思考了,思考的對與否、全與偏我們可以先不管它,重要的是學生們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三、在社會實踐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社會實踐是重要的獲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了解并親身參與,可以取得第一手資料,可以用所學的語文知識予以解決。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例如,我在一次的作文課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樹上的塑料袋隨風發出“呼呼”的怪叫聲,一位老人來到樹底下看到樹上的塑料袋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說:“……”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一情景,為這位老人設計一句話。學生很感興趣,課堂上紛紛解答。有學生說:“如果有一天我們被白色包圍,那世界將會這樣……”有學生說:“你覺得這種環境美嗎?可該好好治理這白色污染了!”還有的學生發出警告:“白色幽靈——白色污染——死亡的召喚!”這些內容都十分得體,它道出了老人的憂慮和不安,給人們以警世,為我的作文活動做了準備。在如此激疑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調查自己的家庭一周或一個月所用的塑料袋的數量。在這個基礎上,聯系自己和社會的實際,寫一篇有關“環保”的作文。這次作文課已不再是一堂純粹的作文課,通過社會調查活動,它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即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