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學習方式。但我們不能否認,只有正確處理好舊與新的關系,準確把握新課程的精神,才能真正融入新課程改革當中。一直以來,我聽了不少新課改的公開課或研討課,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拋棄傳統與揚棄傳統
曾聽過一節公開課:教師讓某學生扮演一位記者,采訪一位名人。目的是讓學生模擬現實生活來進行采訪,以訓練學生的英語口語,突破“將來時”的多種表達法的教學重難點。教師過于強調形式的創新,黑板上只字未提將來時的多種表達法,也沒有在課堂上明確提出要求,只提示幾個名人的名字供學生選擇。結果,學生在鬧轟轟的課堂上一采訪就是大半節課,而真正的課堂目標卻沒有達到,熱鬧的背后收獲的是浮躁與空虛。雖然新課標注重綜合性,倡導“生活英語”,要求加強學生互相之間的溝通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但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未能正確地理解課標的內涵,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忘了課堂中原有的教學目的,導致矯枉過正,本末倒置,出現“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事故。
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由過去注重語言知識與技能兩方面,擴展到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方面,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就是我們傳統教學所說的“雙基”,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語言知識是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的基礎,基礎不等于能力,但能力的培養又離不開基礎,知識和能力有著辯證的關系。然而,若學生沒有牢固的“雙基”,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就都將成為沒有基礎的空中樓閣,如此,我們的新課改又從何談起呢?因此,我認為對待傳統應是吸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揚棄的態度去對待,新課改不僅要求形式上的創新,還要求內容上的實質性的創新,這才是新課改的應有之義。
二、教教材與用教材教
曾聽許多教師說:上課前看了許多參考書和課外資料,從網上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對教材淺嘗輒止,不屑一顧,還美其名曰“用教材教”。上課伊始,他們充滿激情與信心,滿懷一顆愛心,然而卻是收獲一顆煩心而去。殊不知,對教材編者的意圖及整個學段的體系沒有弄明白之人,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對待琳瑯滿目的資料以及各種版本的教材,應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精神。
新課程認為,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在英語課程上就是Teach English ,not teach about English.即教英語,而不是教有關英語的知識。但問題在于我們如何理解上述觀點,有許多教師認為“不是教教材”,于是把教材刪得體無完膚,只挑學生易懂、自己易教的來講,從網上下載大量的資料,且不論深淺,不論水平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就謂之為新課改。這完全是對新課程理念的誤解。傳統教學的照本宣科確實不對,但不能因為某些內容或方法容易找到資料或容易“運用”就隨意拿來用在課堂上。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教師自身的教學特點,以及當時當地的教學情境去精選教材和選擇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更合理地使用新教材,把握“用教材教”的內涵。
三、“滿堂鬧”與小組討論
聽了很多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展開教學的課,學生討論得很熱烈,一派生機盎然之景象,然而細細傾聽卻大多是在用中文交流。更有甚者,有學生在漫無目的地聊天,小聲講,大聲笑,貌似認真討論。當老師叫代表出來報告討論結果時,多數則是說“Sorry, I don’t know. ”這種名不符實的小組討論就是“信天游”的滿堂鬧。因此,我們在進行小組討論時,一定要目標明確:討論的目的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效果,要求用什么形式等等,這些都要一一明確,讓學生明了,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討論的題目是多樣的、可選的,但一定要用英語,蹩腳英語也行,小組記錄員也一樣要用英語記錄。比如可以要求每個小組都有一本專供討論記錄用的beautiful notebook。
小組討論是一種好的教學方式,但一定要用得適當,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其實,新課標不單只提出了分組討論法,還有情景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激勵式教學法、引導式教學法、娛樂式教學法、實驗式教學法等等,這許許多多的任務型教學法,可以滿足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總之,教無定法,能夠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教學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法。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