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和諧有效的課堂。對此,筆者淺談幾點做法。
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1. 通過內在動機培養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最好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求知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 通過教師魅力培養興趣
教學是認知與情感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的情感能使學生產生間接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從思想觀念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熱情鼓勵每個孩子,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并在教學中多動腦筋,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多學習一些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用科學武裝自己的頭腦;還要刻苦鉆研教材,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3. 通過目標成功培養興趣
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教師通過表揚、鼓勵和肯定,讓學生從自己微小的進步中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進而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去,循環往復,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達爾文有一句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進教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可見學習方法很重要。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全面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1.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參與是指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語文學習,它是自主學習的起點。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要從培養興趣開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營造一個“趣”的氛圍。如教《頤和園》一文,我組織學生扮演導游進行分組介紹,把頤和園的美景用生動的語言“推銷”給“游客”(同學)們,讓“游客”樂意到頤和園去參觀游覽,這樣,大家學習起來就興趣盎然。
2.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探究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自主學習過程。小學生探究不是追求一個結論,而是重在體驗探究的過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是最常見的合作探究方法,是老師篩選出較有價值的問題或疑難,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發現未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繼而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交流,取長補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尤其適合學生討論解決。
如教《楓橋夜泊》一詩時,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會一夜未眠呢?”這是一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我便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孩子們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當時作者身在異鄉思念家鄉。”有的說:“詩人正為國家擔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3. 引導學生總結學法。“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句話道出了課內外結合的重要性。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若發揮好課堂教學向課外的輻射作用,則可以使有限的時間、空間獲得無限的延伸。因此,在學生具體剖析了課文內容之后,教師應指導學生概括出本節課所學到的學習方法,并引導學生把學習方法進行遷移或向課外閱讀延伸,這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根本。
三、創設自主學習環境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機會和時間。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敢于放手,敢于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只有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并自覺地去運用學到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在課堂上,我一般要給學生十多分鐘的自學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去感悟、去發現、去創新。自學后,要求學生匯報“我知道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還想知道什么”。一個學生匯報后,還有其他學生不斷補充,許多教學任務就在這樣的匯報中完成了。對于“還不知道的”或“還想知道的”的問題,再給學生一些時間討論交流,教師從旁點撥,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