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思路(task-based approach)是近年來英語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及主流之一。新課標在每個模塊都設計了任務(Module task),力求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實踐的能力。任務型教學已成為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
1. 任務型教學的理論探討
任務型教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能體現語言價值的教學途徑。任務型教學的核心是“做中學”或“用語言做事”,它包括“做”與“學”,“學”是前提,“做”是目的,“學”是為了“做”,“做”又促進“學”,兩者缺一不可。在這里,英語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工具、一種技能,而不是僅僅作為一門知識。在這種課堂中學生們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在課堂中動起來。任務型教學模式使學生們樂學,和諧主動地發展。
筆者認為,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活動應具備以下特征:
(1)活動要以意義為中心,要有明確的目的,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
(2)活動任務的焦點是解決在現實生活中有可能發生的某個實際問題,任務的設計和執行應注意任務的完成,即交際問題的解決;
(3)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
(4)任務的完成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志。
2. 設計“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
2.1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性的原則
任務型教學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通過設計相應的交際情景傳授新詞匯、新句型、新對話等,指導學生學習。同時為學生布置任務,包括向學生介紹話題、明確任務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任務結果展示,這些都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
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學生是任務的完成者,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通過對話等學習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而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應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的選材應與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結構、生活經驗等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
2.2 任務活動設計的情景的真實性、語言的實用性及功能性原則
任務的設計要具有語用、語境和語義三個方面的真實性。任務設計應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給學生提供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景要符合交際的功能和規律,反映學生的現實生活。這種真實的語言情景應該來自學生的生活經歷,或他們所熟悉的場景,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新的語言知識,而且更應注重新的語言技能的形成和擴展過程。
2.3 合作學習,和諧互動的原則
“合作學習”是以學生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小組集體成績為評價依據的一種學習策略體系,在目前農村中學班級容量普遍過大的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及其目標,通過教給學生協作技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應在互動合作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應該為小組的共同目標而努力,而小組成員有效的獨立學習是實現這一共同目標的前提。教師應通過多種多樣的合作形式,開發學生交往的潛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全員互動的和諧局面,充分發揮優化組合的整體功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3. 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
Step 1.Leading-in/Warming-up.引導性、熱身性教學活動,為后面的教學做準備。
Step 2.Pre-task. 呈現并學習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的步驟。如果可能的話讓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去搜集相關資料,教師在前一節課向學生說明任務,保證學生有時間做出充分準備,有關資料也可由教師課前準備。
Step 3.While-task. 設計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學生以個人伙伴或小組活動形式完成各項任務。首先,根據任務讓全班學生結成對子或分成小組。接著讓學生完成任務。如果學生遇到問題,如生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猜測,或互相問,或查字典,最后再問教師。然后,各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在小組學生幫助下準備好材料向全班展示。
Step 4. Post-task. 各小組向全班展示任務結果。教師讓各組學生代表依次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在這一步驟里,學生主要處理語言、詞匯和短語、重點句型和語言知識等。
Step 5. Check. 檢查任務完成情況和語言知識掌握情況,形式可以是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
Step 6. Homework.根據課堂任務內容,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做相關項目。練習內容可以是寫出完成任務的過程、內容和體會或其他與任務有關的內容,也可以是完成與任務有關的作業,如寫對話、把各組討論的問題寫下來、把自己小組討論的內容寫下來等。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