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手工業作為古代中國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于原始社會,發展于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環境中。古代中國手工業生產是與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息息相關的,主要進行生產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一直以發達聞名于世,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縱觀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歷程、突出成就、發展規模、經營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其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起源較早,歷史悠久,是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原始社會晚期,中國的手工業就已經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上古時代,人們掌握了養蠶繅絲和陶器制造的技術,其中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成就,在陶器生產的基礎上,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手工業是中國古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家庭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是封建自然經濟的主要經營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家庭手工業包括農民家庭手工業和地主家庭手工業兩種情況,不但小農的家庭手工業生產十分普遍,而且地主田莊也“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
二、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日益細密,手工業部門不斷增加
由于古代中國手工業存在著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所以手工業的發展既有國家強大的經濟保障,又有民間活躍的競爭因素的促進,再加上不斷進步的手工業技術,使得手工業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
如西漢時期,在齊郡設置的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唐代掌管官營手工業生產的少府監有工匠近兩萬人,掌管土木工程營建的將作監有工匠一萬五千多人。到明代前期時,官營手工業占用的工匠已多達三十余萬人,加上為之服務的民夫,人數更是多達一百八十萬人,可見其規模之大。
而民營手工業雖然受到官府的壓制,其發展優勢也較明顯,比如工人生產積極性較高、能夠按市場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有活躍的競爭因素等,民營手工業規模漸得以不斷擴大,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民營手工業逐漸開始取代官營手工業的主導地位,成為推動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受此影響,規模較小的家庭手工業也不斷發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分工也日益細密,如漢代一只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銅扣黃耳工、畫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協作制成的。
而不斷增加的手工業部門,一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部門,原始社會時期工業種類很少,只有石器制造、骨角制造、陶器制造、紡織品制造、編織等部門。到了商周時期形成冶銅業(即青銅制造業),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煉鐵和煉鋼業;二是指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部門,例如在紡織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后有棉紡織業。隨著棉紡織業快速發展,其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三是指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相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如中國冶鐵工業的興起,不僅使農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而且使采煤和生產焦炭也成為獨立的部門。
三、技術先進,種類齊備,工藝精湛
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手工業有著巨大規模和分工協作的保證,所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和精湛工藝一直令世人嘆為觀止。古代中國手工業生產有著大量的發明創造,如造紙術、印刷術等;也有著長期領先于世界的各項技術,如冶金技術中的灌鋼法;而古代中國陶瓷、紡織、漆器等手工業中令人驚嘆的精湛工藝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中國進入鐵器時代比歐洲晚,但冶鐵技術卻很快超過歐洲而長期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根據文字記載,我國西周末春秋初已經使用鐵器,但那時使用的塊煉鐵(熟鐵),不可能普遍推廣。春秋后期我國已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這不僅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鐵史上的重要發明。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更使古代中國的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于世界。南北朝時期發明的灌鋼法,使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我國冶煉技術由此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16世紀以前,中國的煉鋼技術一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對鐵的冶煉及其他冶鐵煉鋼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鐵農具的使用與推廣,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絲織業是我國享譽世界的手工業部門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早在新石器中期,黃河流域就有了蠶業活動。秦漢以后,我國蠶業絲織生產進入興盛時期。漢代的絲織業不僅產量大,而且品種繁多。漢代絲織業的盛況及織造水平,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漢代的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得“絲國”稱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到東漢晚期,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其胎質細膩堅硬。白釉萌芽于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時期。宋代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并涌現出定窯、汝窯、哥窯、官窯和鈞窯等一批名窯,景德鎮成為“瓷都”。清代制瓷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和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瑯彩等,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四、多種經營形態長期并存
多種經營形態長期并存是指官營手工業、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即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的長期共存,雖然有官私手工業的消長變化,而家庭手工業只是作為農戶的副業而存在,但一直沒有改變三者長期共存的局面。
從西周到明代中葉,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其特點是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官府按行業設工官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在工官的監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其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生產范圍廣,規模大,分工細致,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業技藝的提高,代表著古代中國手工業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不計成本、產品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勞動者被強制勞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手工業的進步。
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生產民間消費品。此后因封建國家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私營手工業長期處于夾縫之中,在曲直中發展。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私營手工業的生產范圍、規模日夜擴大,逐漸成為手工業生產中重要的成分,到明清時期,官營手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私營手工業則不斷發展。明朝中葉以后,私營手工業在紡織、制瓷、冶礦等行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從秦漢時期開始,“男耕女織”式的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形式漸趨穩定,它是農戶的一種副業,在傳統社會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自始至終都比較活躍,其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剩余部分拿到市場上出售。家庭手工業成為封建經濟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但其技術含量低,生產分散,阻礙商品交換而成為新經濟因素產生、發展的最大障礙。
五、地區分布廣泛且與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作相應變化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在北方黃河流域,以后逐漸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轉移。
隨著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古代有不少手工業生產部門、手工業產品的主要產地也相應地呈現出這一特點。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遠古時代,中國的絲織生產,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區為盛。其后逐漸演變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國的絲織生產重心已經移到江南地區,尤以蘇州、杭州、南京和廣州等地為盛,不論官府絲織業還是民間絲織業都是如此。
六、明清時期工場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隨著私營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也在變化。從經營方式來說,其一般發展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原始社會只能實行簡單的協作,進行簡單的生產。奴隸社會的工業生產規模較之前有所擴大,在制作工業產品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勞動分工,生產效率較之前提高。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又有了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密。私營手工業在唐代之前主要是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顯著發展,手工業的規模有所擴大,勞動分工漸趨細致。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加深。
到明朝中后期,雇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并從中逐漸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雇傭勞動關系,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雇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之下來擴大生產,使產品的制造進一步發展。如在江南地區的礦冶、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吸收了大量的雇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