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的評價是一條撬動學生發展的無形杠桿,正確的學習評價可以培養人才、造就人才,而錯誤的學習評價則可能扼殺人才、埋沒人才。傳統的體育與健康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主要以選拔和升學為目的,是一種甄別學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少數人獲得鼓勵,體驗到成功,大多數學生都成了體育學習的失敗者。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地在改革中體現出來,因此,改變傳統體育教學評價內容與方法已成當務之急。
一、從終結性評價轉向過程性、發展性評價
在以往,分數是學生學習評價的唯一標準和最終成績,而現在,我們在進行學習評價時,既要評價學生的最終成績,還要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步幅度,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學生的學習過程。
有學者認為:“不應把學生看成不變的人,而應看成一個發展的人,學生的評價必須有利于學生的成功。”體育與健康學習評價應以人為本,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學生之間的評比,幫助學生學會用教學目標與自己的過去進行比較,并在比較中客觀地了解和評價自己,從而為每一位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
譬如,在短距離跑教學——50米短跑練習中,我給學生提出的學習目標是只要你這一次成績比前一次有所提高就行。學生在練習時,教師以前催著學生練習的聲音沒有了,但相反,他們練習的勁頭比以前更足,跑下來以后,向老師詢問的內容也變了,以前是“老師,我過了沒有”?而現在是“老師,我有沒有提高?”從這小小的變化就可以看出,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程度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從“一刀切”評價轉為差異性評價
這主要是指在評價學生時,要注意到學生本身的學習基礎和各年齡段學生的特點,不能以整齊劃一的標準去評價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個體,要充分注意到學生個體間的差異。
現在的學生實際告訴我們,有些同學上課非常努力,但由于身體原因,考試時一些動作完成較困難,考試分數不理想,教師如果按照傳統的學習評定方法給學生進行學習評定,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注意選擇一些適合這些學生特點的內容,對他們進行評價,這樣既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又增強了這些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也享受到了公正、民主和人性化的教育。
譬如,在技能項目(如單杠、雙杠等)的學習過程中,有些同學的身體過于肥胖,學習起來就非常吃力,可以說他們根本完成不了那些技術動作。但是作為教師,教學要面向全體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他們的缺陷而歧視或不管。為了讓這些同學也融入課堂學習中來,發揮這些同學力量好的獨特條件,教師可以安排他們保護幫助其他同學練習,并在全班學生面前說明,這些同學的技巧學習評價考核就以他們參與保護幫助的行為表現和態度來進行評價,他們的評價有可能比其他同學的評價還高。
三、 體能、技能評價+情意評價
體育課程標準強調對與健康有關的體能進行評價(如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耐力、身體成分等)和對與模塊教學中運動技術密切相關的體能進行評價(如籃球教學中的彈跳力、羽毛球教學中的靈敏性、田徑短跑教學中的速度等)。同時,也強調對學生運動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它包括規定動作的展示、在教學比賽中學生所學專項技術的運用、學生擅長技能的展示等等。
體能評價和技能評價是體育評價中最基本的兩項內容,但是在體育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人文因素,素質教育尤其需要高素質的復合人才,而我們往往忽視了情意評價的內容。情意評價主要是指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質,如對學生在課堂中的投入、創造性發揮、精神狀態、心理狀態的表現等。如果忽視這些指標的教育評價,那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學性的。所以我們應該多注重情意評價,因為它最能體現體育學習評價的多元性。
責任編輯龍建剛